青州旅游网
  • 首页
  • 旅游资讯
  • 青州文史
  • 景点
  • 美食
  • 娱乐
  • 住宿
  • 购物
  • 旅游攻略
  • 首页 > 云门书院与云门山

    云门书院与云门山

    作者: 青州旅游网
    来源: 网络转载
    已有2548人阅读
    发布日期:2018-12-29 09:58:12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青州城卫街云门书院落成,这是青州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书院的主办者是当时负责青州兵备的山东按察司副使高第和青州知府王家宾。青州人、时任翰林院职官的赵秉忠为之写了《云门书院记》。

      青州南阳城西南隅,北宋时期有矮松园,是有名的书院。青州人王曾在此攻读,后来连中三元(即乡试、会试、殿试分别考取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官至宰相。北宋灭亡,书院废圮。

      明代成化年间,青州知府李昂,在矮松园旧址重建书院。书院规模完善,院内和周围遍栽松柏,环境壮观幽雅,取名“松林书院”。嘉靖中,朝廷下诏废书院,停止了讲学。

      嘉靖四十五年(1566),江西人邹善以山东督学使的身份来青州。邹善是一位硕学儒者,对办学有很强的责任心。他将废弃的松林书院重新修葺整理,聘请名师,招生授课,书院更名为“凝道书院”。书院办得很有起色,一时人才济济,成就辉煌。可是,好景不长,持续了仅十几年的时间。万历八年(1580),权相张居正以朝廷的名义下诏,尽毁天下书院。凝道书院遭劫被毁,而且毁得很彻底。

      高第,直隶滦州(今河北滦州)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万历四十年(1612),高第以山东按察司副使出任青州兵备道,署衙在察院。此时期,青州正处于经济、文化繁荣与社会安定的时期,尚无兵事。

      高第为官廉明端谨,崇拜先贤。来青后他首先拜谒范公祠,当即作诗二首。诗前序言中写道:“余夙慕公(范仲淹)之为人,承乏青宪,始得谒公祠。汲水而饮之,不觉尘襟顿爽,益慨然动百世之思云。”由此可见当时高第的心怀。

      高第热爱青州之景,暇日登云门山游览,完全被云门景色陶醉了。他当即挥笔题写了“云门仙境”四个大字,刻石立于山巅,留下了永久的纪念。后来此碑倒毁,清初,青州知府夏一凤重立。

      高第虽然身为兵备使,但属于文职官员。明代重文轻武,多以文官管理军事与兵备,在无兵事的情况下,可以参与一些地方的文化建设与活动。如嘉靖间的青州兵备使、文学家王世贞,在青州抓武备的同时留下了许多诗文。高第经过调查了解到:青州原有松林书院,即隆庆年间的凝道书院,已经被毁,如果在原址重建书院,费时费财,相当困难;举子们在府学结业,缺乏进修场所,需要解决。他与青州知府王家宾商议,决定将原布政分司衙门改为书院。该衙门位于青州城东门内的卫街路北,位置非常优越。经过策划和施工,书院便在此成立了。这就是青州历史上大有盛名的云门书院。

      书院既然建立,应有个好的名字。青州城南数里便是云门山。此山景观蕴集,闻名遐迩,为群山中的佼佼者,离城区又最近,高第与知府等人议论之后决定为书院取名为“云门书院”。

      高第特请戊戌科状元、青州人赵秉忠撰写了《云门书院记》。赵秉忠在记文中说:“俨若天阙者为云门,峙吾青土,果于天地有与立焉。青人既视以为奥区,亦只游览登眺而止;宪使独表山灵,锡嘉名于书院。”“宪使”是指高第。赵秉忠赞扬高第,将云门山的山名用于书院之名,使书院更具地方特色,实在是高明之举。自宋代以来的书院,往往以山为依托,如岳麓书院、太华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等。在山中或山麓办书院,有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超脱,创造为避世攻读的环境。青州城中繁华街道上的云门书院,则利用了当地名山的文化内涵以造氛围,这对书院来说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其意义非凡。

      书院由山长全面负责,山长皆聘任名儒高士。另有地方士绅担任掌院和监院,各司其责。可是,云门书院的山长、掌院、监院、教师等情况俱不详,有待考证。教学内容一般为儒家经典为主,兼及其他。书院订有规章制度,按时考课,奖优罚劣,使优秀人才层出不穷。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以后至天启初,益都学子考中进士者有仇维桢、冯可宾、马之骥等多名,青州府范围则更多。

      云门山的文化内涵对书院有无形的影响力。状元赵秉忠为书院作记,虽是为书院作记,其意旨却突出写山,以物喻人,启迪于人。他在《云门书院记》中言曰:“窃谓大块凝厥灵秀,俪美与人。绵亘千里,隆庞磐礡,有若偃而卧者,其厚重类夫人之质也;拔地插天,上极云汉,有若竦而立者,其高峻类夫人之行也;云洞天开,俊伟宏敞,望之若悬镜、若拱璧者,其光明洞达类夫人之文也。”赵秉忠认为:大自然所凝聚的灵秀之气,山体具有的精神体魄,可与人相比俪。人有各种处境,各个阶段,亦正如山的各种姿态;人的修行则应似山一样,追求厚重、高峻、光明洞达。云门山与书院的精神结合,是办学者的意念所向,也是赵秉忠《云门书院记》的议论核心。此文能以正人心,鼓士气,为书院的办学方向作了有利的铺垫。赵秉忠本人则正是一位清介之士,留有美名。

      云门书院办了十多年。天启五年(1625),目不识丁的太监头子魏忠贤弄权乱政,遭到了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正直官员的反对。为了打击东林党,针对东林党人在北京办的首善书院,魏忠贤勒令尽毁全国所有的书院。全国书院被毁了,而阉党和一些骨软的官员在各府城、州县大建魏忠贤生祠,霎时间天下一片乌烟瘴气。云门书院虽然也在被毁之列,但在青州府官员士绅的应付遮掩下,仅是停办书院而冠以其他衙门的牌子,因而未毁,后来仍然应用。

      明崇祯间和清初,云门书院改为校士之所。康熙间,山东提学使施润章来青州督学,在此进行了山东东部地区学子的院试。淄川的蒲松龄就在这个时期来青参加考试,被施润章选拔为秀才的首列。清雍正年间,原云门书院正式改为青州府考院。平时作为学使按临之所,届时则作为考场。乾隆年间,青州知府胡德琳对考院进行了重修。

      道光年间,当事者将停办多年的云门书院的大牌,移于康熙间重建的松林书院,继续着松林、云门书院的文脉。后来,云门书院的名称在松林书院一直延续到清末。为什么历史上盛名久享的松林书院又改称云门书院呢?此事很难具体说清,这与当时青州府署官员对书院问题的思考与决定有关。总之,以云门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价值及其在地方上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书院的名称所取,顺乎青州的乡情和人心,意义深邃,十分恰当。


    推荐资讯
    网友评价

    点评内容

    请输入留言内容!
    旅游攻略
    站点信息
    平台建站时间: 2017-08-08
    旅游资讯总计: 3574
    旅游攻略总计: 155
    商家入驻总计: 630
    推荐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