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什么?行走在青州古城景区内,这个问题一直在有不同的答案涌上心头:是一条条古老的街巷,是一座座无言的宅邸,是淳厚的民风民俗,是跌宕的历史传奇,以及一道道沧桑的牌坊。
从南往北,青州古城内矗立着7座牌坊,分别是:海岱都会、尚书里坊、一门科第、大学士、柱国坊、大宗伯、太保。
01海岱都会
自阜财门进入青州古城后,遇见的第一座牌坊就是“海岱都会”。
有着7000年发展史、5000年文明史的青州,曾经长期作为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被誉为“三齐重镇 海岱都会”。
为彰显古代青州历史地位而设立的这座牌坊,是青州古城内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透过这座牌坊,历史上青州的辉煌似乎就在眼前。
02尚书里坊
第二座牌坊是尚书里坊,这是明朝政府为了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石茂华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曾任兵部尚书等要职。
石茂华晚年回乡养老后,又被皇帝重新起用,前往陕西救灾。已过花甲之年的石茂华,为安置灾民日夜操劳,因劳累过度,将生命留在了灾区。
明朝政府追授石茂华为太子少保,并建造牌坊表彰其功绩。
另外,在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谕鬼》一篇,说的就是石茂华镇鬼的故事。
03一门科第
“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要说青州古城这些牌坊中最知名的,一定是第三座牌坊——一门科第。
这是为了表彰青州冯氏家族而立。历史上,冯氏为青州的名门望族之一,声名显赫,被称为“北海世家”,亦称北海冯氏。明清时期,先后出了冯裕、冯溥、冯琦等名人。
今天在青州古城内,还有遗留下来的冯家府邸——偶园,园内景色秀美,令人流连忘返。
04大学士
从“一门科第”继续向北不过几十米,又一座巍峨的牌坊矗立在青州古城的石板街上。
“大学士”这座牌坊是明朝政府为了翟銮而设立的。翟銮是青州府诸城县人,官至谨身殿大学士。
翟銮曾代表皇帝进行了长达三万多里的“九边巡行”,在此期间他发现诸多边关隐患,推动嘉峪关加固加宽,才有了此后被成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固若金汤。
05柱国坊
青州古城内的第五座牌坊“柱国坊”,是明朝政府为表彰大学士刘珝而立。
刘珝是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明正统十三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明宪宗称其为“东刘先生”,并赐印“嘉猷赞翊”。
刘珝去世后,皇帝曾为其撰祭联:“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
06大宗伯
大宗伯是明朝政府为表彰青州人陈经而设。
陈经曾任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其中礼部尚书又称“大宗伯”。
陈经性格耿直敢言。任兵部尚书时,俺答汗常侵犯西北边境,他为御敌“殚心筹画,至忘寝食”。后因触犯宰执,辞职回家。
史书记载陈经“立朝三十年,门无私谒,卒后囊无私遗”,他工诗文、善草书,《海岱会集》中就有他的诗作。
07太保
太保坊是青州古城内的第七座牌坊,它是明朝政府为旌表青州人邢玠而立。
邢玠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逝世后赠太保。万历二十五年,邢玠统兵朝鲜抗倭,大获全胜。赵秉忠诗作《送邢大司马东归》就是为邢玠所作。
邢玠一生为官四十年,在边境二十余年,不避辛劳,一心为国,为世人所重,“树声海外,殆鲜其俦矣”。
一座牌坊、一段历史
回望青州古城
一直等待着人们来探索
……


点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