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旅游网
  • 首页
  • 旅游资讯
  • 青州文史
  • 景点
  • 美食
  • 娱乐
  • 住宿
  • 购物
  • 旅游攻略
  • 首页 > 青州府文庙是如何变成影院广场的

    青州府文庙是如何变成影院广场的

    作者: 青州旅游网
    来源: 网络转载
    已有1458人阅读
    发布日期:2019-06-26 10:36:05

    对于人民广场和人民影院,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们曾到此看电影看戏剧,参加过集会……无须多说了,这里曾经给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电影院改作金天地药房,广场成为偶园集贸市场,这仅仅是二十年前的事。这片南北长、东西窄的规整地块,正处于城区中心,其利用率高且变迁大。百年间风云变幻,地块犹在而时移境迁。在广场与影院之前,这里曾经是青州府文庙。


    青州古城既有青州府文庙,也有益都县文庙,可惜都已经被破旧立新了,一点痕迹都没留。此处即青州府文庙。文庙也称孔庙、夫子庙,是祭祀孔子的殿堂。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便成为显学,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孔子也就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被尊为至圣先师,是至高至上的圣人,包括皇帝也尊其为老师。每年逢孔子诞辰,从朝廷到地方,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孔活动,这是国家级的盛典,彰显的是对文化和道德的尊崇。文庙,就是专为祭孔尊孔而设,且兼具儒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是说,青州府文庙也是青州府学所在。按说,在府级文庙中,青州的文庙并不是建立最早的,因为元代的府文庙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城西北隅。明初洪武年间,因诏建齐藩,元总管府与文庙等均被拆除,青州府文庙便迁建于元代太虚宫处,由此可知,在元代此处有一座太虚宫。

    在封建社会,文庙是文明与道德的象征。历明清两代,府文庙几经增建装修,成为古城青州最崇宏壮观的建筑群。清末《益都县图志》记述:其“外为宫墙,前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中为棂星门,内为泮池,上跨弓桥,三石栏绕之。北为大成门,门之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入门为大成殿,翼以两庑各九间。殿前露台阶七级,台下古柏数十株,覆历代碑刻。殿之后为崇圣祠,为明伦堂。堂之左右则教授训导宅也。”应该说,各地文庙都是曲阜宗庙的复制版,虽级别有差,但主要元素一一具备,制式严整规范。“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体现对圣人的尊崇,怀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心态,经“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进棂星门过泮池,再进大成门,迎面就是大成殿,殿后又是启圣殿。这些主体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府文庙的泮池桥大概还有,还掩于地下,因为“文革”中期整修广场时,曾经露出过地面。大成殿是文庙中心,是祭祀孔圣人的殿堂,其崇高至伟,殿前台阶就有七级。殿前殿后的几十棵古柏苍劲挺拔,还有历代碑刻矗立其间,青州府文庙可谓壮观。大成殿前有厢房,左为名宦祠,供历代在青州为官清廉且有建树为民所拥戴者,凡六十二人;右为乡贤祠,供本府各县贤达凡五十四人;殿后还有忠义孝悌祠,供奉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忠孝人士。能够进入文庙殿堂,当属莫大荣耀。

    启圣祠后是明伦堂,其左右舍即府学所在。封建时代的府学档次是很高的,与学者是府属各县的生员,也就是秀才。名额不似现在学校,动辄成百上千,府学额定只有四十余人。要知道科举考试,中个秀才也实属不易,需要经过县府两级考试合格,还须通过行省派出的学政主持的院考,录取后方能成为生员,所谓生员就是秀才,也就是取得府县学宫的入学资格。成为秀才就有功名了,这是晋身的第一道阶梯,可以见县太爷不下跪了。秀才也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会按时发钱粮;再次是增广生,类似今日之扩招;还有附学生员,就是附读的。后两等学费自负,需要再读再学经过岁考合格等缺额上层次。府学与县学也是分层次,入府学者只能是来自各县的廪生。青州府不仅只是益都,其他下属各县尽属是文化昌明之地,府学水准之高当属一流。当然所谓进学也是一种资格,无须天天背着书包上学堂。

    其实,我连府文庙的影子也没见过,所写也是道听途说,或做抄书袋而已。待我产生记忆,这里已经是一座电影院和一个宽阔的广场了。那时的影院很简易,其实就是一座有围墙的棚,座位有木质的联椅,还有木板长凳。买票有正座有偏座,看电影千万注意不能买偏座,两侧承重的木柱遮拦视线,逼得你不得不侧着脖子伸头看。不过府文庙还留有遗迹,电影散场后往东走,要经过一座中式的大门,那就是文庙的东侧门,门口分列两大石鼓,迎门是石台阶。电影散场了,人走东门上大街,很拥挤,难免会践踏,为保证安全,不久便拆门平整为带斜坡的路。

    在青州,建国初期就有了从事经营的放映场,最早是在基督教堂。因为房舍狭窄容量小,为时不长就迁到府文庙旧址,就在大成殿的位置上搭建起电影院。据老一代电影人讲,那时候府文庙已经彻底荒废了,里面墙倒屋塌蒿草遍地,还有灵柩砌在那。应该说青州府文庙不如益都县文庙保存好。自从换民国,青州撤府为县,这府文庙就失去了具体管理者,更有新文化运动汹涌澎湃,打倒孔家店的呼声高涨,作为封建文化象征的孔庙便首当其冲。据1935年外地游客所记,当时的府文庙已经残破不堪,部分房舍改作国术馆,其余地方已是牛圈马场了。建国后,在此建影院也是废地利用。

    “待要恣儿,看场电影看出戏儿”,青州人爱凑热闹,看电影比看戏更便捷更实惠,于是便成为居民娱乐之首选。尽管那时的影院相当简易,观众却是天天爆满。因为社会安定祥和,人们安居乐业,电影火了好一阵儿。隔三差五换新片,好电影一连串。人们图新鲜,踊跃看,带来一个一个小高潮。《草原上的人们》、《芦笙恋歌》那些影片,让我们看到草原的生活,云贵高原的景色,领略了少数民族的风情;影片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就从这影棚中传出,很快就风靡古城的大街小巷。青州人爱看京剧,其他剧种也不排斥。《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娘娘腔不顺耳,人们照样看;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天仙配》,更是看得如醉如痴,以致到处哼哼“树上的鸟儿”了。看电影是娱乐,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影院照顾小学生,集体票只要五分钱。每个月总能看上三两场,看过《上甘岭》,“一条大河波浪翻”的旋律缭绕在脑际,心中树立起志愿军的英雄形象挥之不去;看《英雄虎胆》,总想学习解放军侦察员的机智勇敢,发誓要与顽敌斗争到底。童年时代的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思想和明辨是非。时至今日还会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沉浸于童年的那段美好时光。

    1964年电影院拆旧立新,原本称“新益影院”也改为“人民影院”。二层观众席,底层八百、上层三百,都是单座活动椅,不比省城的影院差。那年代提倡勤俭节俭,周边县城还是露天放映,翻建影院便有违勤俭节约的精神,听说当事人为此挨批评。不管怎样,益都有了高大上的影院,也可以做召开会议的礼堂,还可以用来演出舞台剧。多功能的利用,虽说超前些,但很实用很受欢迎,特别是百姓,看电影坐上活板椅,那感觉好极了。“文革”前的那段时间,文艺生活再趋活跃,那时候,我们正是高中生,通校生每晚放学回家走,十点钟影院里还放映,歌声飘出来美得令人不忍离去,于是就坐在影院门外听,“大理三月好风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些动人的插曲,就是这样学会的。《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阿诗玛》、《早春二月》等影片,都在影院里连番放映,每一部好片上映,都会掀起一个波澜,一波又一波。

    “文革”开始,似乎所有的故事影片都有毒,电影院会议多电影少。后来只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所谓“三战”能上映,后来又有《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再后来引进友好国家的,朝鲜影片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飞机大炮。只要是新片,青州人就昂着脖子看。还记得《卖花姑娘》朝鲜片,竟制造了一次轰动效应,买张电影票实属不易,进影院也是陪着哭,哭得一鼻涕一把泪,稀里糊就涂抹到别人后背上,不知那是怎么了。改革开放后,老旧影片获解放,新拍的影片量更多,还有外国引进的。窗口打开了,日本影片《望乡》也能上映了,好奇的人们呀,争先恐后奔影院。时代发展加速度,谁料想很快电视便普及了,更有电脑网络化,电影抵挡不住了,红火的影院也就渐次暗淡下去了。

    作为县城影院,原本就是多功能多用途。县三级或四级干部会议、代表会、劳模会、传达贯彻文件等大型会议,影院就是中心大会场。领导们在上面讲,与会者在下面听,这是会议的正常模式,比较有规律,每年就那么几次,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就不正常了,电影放的不多,会议开的不少,所谓“歇马不歇校场”。不论哪个系统,不管哪个造反派别,都到影院舞台去亮相。那个群情激昂,那个义愤填膺,那时期影院里开过多少会,没人统计也没人数得清。

    全县群众大型集会是在电影院门前广场。这个广场是拆除文庙平整土地建成的,据有令衡老先生回忆,建成时间是在1951年。影院座北恰是主席台位置,面南就是广场,与会群众可分区布列。上世纪五十年代,每逢国庆日、五一节,都在广场召开庆祝会,会后游行示威总以广场为起点。东风人民公社,益都的第一个公社,其成立也在广场大为庆祝。从1958年开始,广场集会更加密集,甚至是各类判决会也在此举行,犯人以此为起点,被押出去游街示众。“文化大革命”那是广场鼎沸的时间段。庆祝会,誓师会,欢迎会,批斗会,宣判会,还有最新最高指示发表后宣传贯彻不过夜的动员会,县里基层组织开,各系统也开,这广场上有多少次集会,还真是数不清。开始影院门口的主席台,是木板扎制的,后来索性就砌筑成固定式,进影院只能从两旁阶梯走。广场上开大会,红旗招展的标语牌连片,锣鼓喧天群情激昂的口号声,会后就是大游行,宣传车开道,高音喇叭声震天,后续的队伍人人高举三角旗呼喊着口号,出广场东门折向北,沿着指定的游行路线走。我曾有幸开过宣传车,专管发电机为扩大器供电,发电机一腾腾大喇叭一响,感觉自己也神气。“文革”期间,广场两侧贴满大字报,前面刚贴满后面又烀上,墙上满再扎席,墙还是满,一层叠一层,形成厚纸壳。这是当时特有的景观带。这广场还是大辩论的中心场。1967年春夏间,红黑之争的大辩论,最早就是在广场,怎么有那么多的人在争执,争得脸红脖子粗,那县革委是红还是黑,好像他们说了算。现在想想挺可笑。

    广场也兼做大剧场,戏台扎在影院大门口,把半截广场拦起来,摆上一道道木柱是座位,很宽敞的戏剧场。秋后黄烟丰收了,山东省京剧团就在这场地唱大戏,不仅是城区,四周八乡的都会涌上来。票价不低,卖票不少,所谓戏迷青州人。俗话说,待要看《铁弓缘》,待要听《二进宫》,还有连本的《狸猫太子》、《穆桂英》,每晚好戏连轴转,戏迷心痒踊跃来。那时我等还很小,咿咿呀呀的京剧听不懂,最喜武戏的打把子。人多买不上票,我同学就在附近住,他说咱扒开篷布钻进去。这行吗?行,顶多就是揪着耳朵拽出去。如此这般就一次,恰巧是演《劈山救母》,见那沉香与二郎神大战,又见沉香抡起开山斧,呼隆隆一声响,一道火光闪,华山开裂处三圣母忽的闪出来,母子得相见。那光那火动心弦。第一次见灯光布景,直让人心动。尚长麟、王影侠、俞艳霞,这些省剧团的名角儿,走在街头,人们都能认得出。
      广场能演戏就能放电影。好片来益都影院容纳,夜场就转移到广场来。很简单,把放映机朝南一掉头,对着广场上的大银幕,栅栏一围还是买票,观众人数增数倍,何乐而不为。“文革”前上映绍剧《三打白骨精》,即使在广场放映,依然是一票难求。

    广场上的篮球场,后来还是灯光的,利用率最高。既然是公共场地,人们尽可以随意,不管大人和小孩,三五人一凑,就是一个球队,可以打半篮也可以打全场。打球的激烈,看球的激动,场下还有不少跃跃欲试者。逢周末还有自发的篮球赛,那球赛水平很可以,不少篮球高手是从这球场上扑腾出来的,有县队主力地区球员,还有进入省队的。每逢篮球赛,观者似墙堵,都在伸着脖子看。其中一人不用伸,他比周边人高出一个头,个又高块又大,让人一看就惊讶。他就是马亮,卫里巷人,据说是运动过力患有病。他是球迷也是电影迷,个子高看球有优势,块头大看电影就是劣势了,座位小还得自带板凳儿了。因经常看,逐渐也就看出门道来,走步持球三秒违例,不待裁判哨子响,观众早已喊起来。体育运动出成绩,基础广泛是关键。那年代的益都县篮球队,昌潍地区不是第一是第二。

    我们小学生最爱看武术,要看就到广场看。青州人好习武,有几只自发的武术队,广场就做演武场。武术队有男也有女,个个都是强中手,拳枪棍刀剑锁使得起来放得下,令人看的眼花缭乱。尤其摔跤赛,赛手身着褡裢紧束腰带,腰细膀阔筋干精坚,捉对扭作一团,是力量的比拼,也是智力的较量,显示出一种阳刚之气。前些日,我遇见东关那位曾经的摔跤手,虽是老了却依然精神矍铄,谈及当年事,他不禁哈哈笑,很有一点自豪感。

    粉碎“四人帮”,思想大解放。全县人民在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从那时候,好像再无大型的群众集会了。人们的工作生活逐渐步入正常,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安定有序,变得理智并善于思考,十天半月一次的群众集会不再有,广场集会的功能也就衰减了许多。广场改做集贸市场,也是适应商品经济时代的发展。

    在这块黄金地段上,存在了六百年的孔庙殿堂,近五十年的影院与广场,而今又是商品集贸市场,见证了古城的历史,历经时代变迁的冲刷。社会在进步,发展有需要,再后呢?不知此处还会有何新变化。

    来源:今日青州

    推荐资讯
    网友评价

    点评内容

    请输入留言内容!
    旅游攻略
    站点信息
    平台建站时间: 2017-08-08
    旅游资讯总计: 3574
    旅游攻略总计: 155
    商家入驻总计: 630
    推荐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