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旅游网
  • 首页
  • 旅游资讯
  • 青州文史
  • 景点
  • 美食
  • 娱乐
  • 住宿
  • 购物
  • 旅游攻略
  • 首页 > 海岱惟青州的梨园往事

    海岱惟青州的梨园往事

    作者: 青州旅游网
    来源: 网络转载
    已有2166人阅读
    发布日期:2019-05-29 16:30:41

    小时候隐约记得我家在东关北阁街开“宝鼎”牌卷烟厂时,父亲经常用洋车带我去看戏。进东门后总是先到县十字口南路西的“又一村”酒楼吃喝完毕后,听到开戏提示锣响再去看戏,晚上散戏后再上馆子里补顿夜宵。我最喜欢吃的是芝麻糖饼和油粉(济南叫甜沫)。说起来我接触京剧不算晚,但我对京剧却是外行,据童年的记忆老人叙述、媒体报道杂文记载和道听途说、加之个人推理把我所知道的青州戏剧,特别是京剧在此作以侃述,年代久远,对人物、时间、地点及某些方面可能会出现错位和疏漏,望各门内大师、票友朋友和各前辈谅解指正。

    京剧是集唱(演唱)做(舞蹈和手势动作)念(京韵含白)打(武术中各器械、徒手对打及擒拿(日本叫绞技),格斗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清代朝廷把全国各地各个戏种的名家,如湖北的“汉剧”、江浙的“昆曲”、山陕的“秦腔”等全部调往北京。经过几百年的磨合,逐渐形成了来自各地又为各地所认可的戏剧。这即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因它形成于北京皇宫。所以人们把它叫作京剧,国外有的将它叫华剧。至今已230多年的历史。因它在剧中所反映的故事情节大都是帝王将相、军事谋略和才子佳人上层领域的故事,人们把它叫作大戏、国戏,而对民间的杂剧如评剧、莲花洛、梆子、吕剧、五音等反映社会低层的戏剧,也就是所谓拴老婆橛子的戏叫小戏。然而在杂剧中数的着的也就只有程老板的家乡戏黄梅戏了,但喜欢和爱好京剧的人大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格修养,所以许多人把看京剧当作展现人个风度的良机。为此在旧时的官僚、军阀、财主等即使不懂京剧,在有重大庆典时也定要请上戏班子来,热闹一番,借以抬高自己的声望。山东军阀张宗昌之父让戏班子将“千里走单骑”一折改唱“关公战秦琼”的笑话,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到了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交通条件发生了变化,京剧便沿铁路线传播到四面八方。同时它也在古老的青州扎下了根,安了家落了户。1918年德国战败日本趁机取得了在山东的特权。日本人早知中国的乾隆皇帝是京剧的组织者和发起人,与后来关外的“满州国”是同宗。而山东最大最集中的旗(满州)城军营就在青州,而满族同胞又都酷爱京剧,便计划在站里(火车站)建戏园子,来笼络他们的人心,于是便启动资金又让“小林洋行”(老火车站南200米路东,今金天地处)“铃木洋行”(老酒厂金天地对面)出资,在车站口子西路南(原第四粮店处)建起了蓆蓬条凳式戏园子。站里的青岛客商“悦来公司”、“永聚栈”和德国的“德士古洋行”也给予了赞助。戏园主要是为站口西(今中铁局宿舍楼)的河野部队,北城旗民、城里、东关和火车站的宪兵队和驻临朐、寿光各据点的日军和站里的日商服务演出。同时日本人还夹带上映宣传日本战果的黑白电影。并在车站宪兵队(车站银行)西路北(今车站小学)边的一条胡同里开办了一家妓院性的洗澡塘。内部还设有日本、高丽、妓女搓背的项目。这就是后来的“塘子胡同”。日本投降后车站影戏共用的园子在1950年改建为“益新影院”,1952年迁之城里府文庙(人民影院)后又改为“新益影院”,车站留下的戏剧部分改为“艺光戏院”,有主要演员朱德华、刘兴文、刘兴武等支撑着。

    其实早在明清时青州就有唱戏的戏楼,在城里的城隍庙、天齐庙、山西会馆、火神庙。驻防旗城和铁佛寺都有戏楼。那时人们把天齐庙戏楼叫南园子,把那时位于府衙(今市委大院)口子西督察院北边的按察院衙(今信访局和老干局处)叫北园子。那时不光唱京剧,昆曲、吕剧、五音什么都唱,还说书和变戏法,后来战火纷乱朝代更迭所有剧团都倒闭了。直到站里的戏又开了锣,原在家闲居的艺人们才又起了开锣的念头。听老人讲,民国初的察院旧衙,虽破旧但设施还俱全,只是人们看戏时吃瓜子喝茶的八仙桌和太师椅全换成了条凳,屋顶的硫璃瓦换成了青瓦,到1958年大炼钢铁后又成了麦秸顶。1949年冬,城里的北园子也就是后来的“大众剧场”曾被大雪压塌过,那时,剧社向政府借高梁四万斤,用拆文庙时倒下的旧砖瓦木料修复、池座,客容800余人,固定演员60人,主要演员有朱书亭、黄剑虹、赵艳芹等10余人,同时还有城里桃园剧社的徐广江、马传禄等30余人也都并入了大众剧场。

    说京剧不能不说到北城,它不愧为执政260年的旗人后裔,在各处戏楼遭战火洗劫后,北城关帝庙戏楼却完好无损。那时城内的嘎尔达,参将和南城的州府高官及后来的日本人常在戏楼下看戏作乐,不过旗人只唱京剧,不唱杂剧。所以北城内出了不少角儿,赵淑敏、赵艳芹、赵小翠、赵海亭等组成的北城戏班子,在后来也并入了益都县京剧团,记得很短暂的一个时期城里的“大众剧场”是京剧一团,车站的“艺光”是京剧二团,临淄并入后为益都县京剧三团。后来,一二团改为昌潍京剧团调地区。三团为益都县京剧团,年龄大的人可能还记的,在1958年大练钢铁时,县京剧团中午10点在市场十字路口(今大利群、银座、人民商场十字路口处的马路当中彩妆演出了一场“钢铁元帅升帐”的情景。过去在青州有一种传言,益都这个地方是大剧团不来(因地方小)小剧团又不敢来,因益都票友特多,欣赏水平和要求特高,在县和地区的演员中,光票友下海的就有几十人。

    以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虽在济南、青岛演过戏,但鲁中尚属空白。他想到潍县不属鲁中,淄博虽为鲁中但离他去过的济南又太近,久闻国父中山先生和魏眉从日本途经青岛回南京时到过青州(民国后改为益都)。冯玉祥也去过青州,又听说青州特别是东关和北城票友很多,欣赏水准要求很高,江湖上称青州为“戏窝子”,最后决定去趟青州。但在1948年欲动身之日,恰缝国共内战,鲁中铁道被炸,东去列车不通。他只的到临近青州的张(店)、周(村)市即今淄博市,举行了一场不理想的演出,算是了解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听老人讲那时守候多日工商界和各街道的青州票友也只好上张店去过了过戏瘾。

    旧时平日戏园子每天中午和晚上唱两场戏,那时因无其它娱乐项目,所以在节假日一度唱到三至四场。那时全国各地剧团进出青州的很多,我好看武戏,记的那时看过和上演过的戏有“十八罗汉斗悟空”、“十八罗汉斗大鹏”、“金钱豹”、“打渔杀家”和“穆柯寨”和“锁麟囊”等。五十年代山东实验京剧团在人民广场演首次见到带有灯光布景的“劈山救母”,因剧团只在地区中心演出,所以周边各县都来看戏。那时一进北门,大街上人山人海,拥挤不暇。到了六十年代李芸秋编导了反映我市杨家庄起义女将领“杨妙真”青衣兼演刀马的戏。刘德宝编导了“十粒金丹”文革前夕县京剧团排演了“刘介梅忘本回头”和“冯大娘”后又先后演出了“自有后来人”(红灯记),芦荡火种(沙家滨)和“智取威虎山”后县剧团改文工团,并上演了“三世仇”和“农奴戟”。在文革期间又上演了李凤琪老师编导的“红梅迎春”。改革开放后,文工团恢复了京剧团的称号并上演了李建华老师编导的“汉皇春秋”和他与冯峰鸣老师编导的“唐赛儿”。1984年,在范公亭西路路南又建成了集声、光、电、静音活动座椅,容纳1250人,当时全潍坊市属第一的古典式“云门剧院”。据1987年统计,云门剧院接待外省市艺术团30多个,收入5万,接团数和收入占当时潍坊市所有影剧院第一位,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青州京剧。  (孙道德) 

    来源:今日青州

    推荐资讯
    网友评价

    点评内容

    请输入留言内容!
    旅游攻略
    站点信息
    平台建站时间: 2017-08-08
    旅游资讯总计: 3565
    旅游攻略总计: 155
    商家入驻总计: 630
    推荐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