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脉春秋》走进“海岱”青州
《文脉春秋》走进“海岱”青州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入市井人间,寻烟火梦想。8月29日晚18:20,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青州》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走进古城青州,探寻城市文脉印记。
这里何以成为大禹定天下的九州之一?这里何以让李清照魂牵梦萦,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诗词?神秘莫测的“东方微笑”为什么会诞生在这里?朴实无华的石头又在这里创造了怎样的辉煌?
2200多年来,这座古老的城市始终在辽阔的渤海与巍峨的泰山之间,坚守着自己的本色。这就是齐鲁大地上的古城青州。
山海孕育的营城智慧
青州在上古九州中位于中原大地的东方,按照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木色为青,因此便有了“青州”的名字。
《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海”指渤海,“岱”是泰山。古青州的地理疆域包括渤海以南、泰山以北的广阔地带,几乎囊括整个山东半岛。
从高空俯瞰,三座山峰耸立在古城南部,构成屏障与自然背景。南阳河穿城而过,为古城提供生命的滋养。山水之间的青州古城,正像缩小版的“小海岱”,呼应着泰山与渤海之间的“大海岱”,大小同构,山水相依。
对于山与海的向往,成就了青州古城最初的样貌,在2200年的时光中始终没有改变。
微笑的“东方维纳斯”
青州博物馆,中国首批县级城市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保存着九方北齐时期的线刻画像石,记录着青州汇聚天下商贾往来的生动形象,说明至少在1400多年前,青州就成为了古老丝绸之路的货源重镇。
远方的商人沿着古驿道来到青州,将这里的丝绸物产贩运至遥远的异域。在南来北往的商贸往来中,青州古城以海洋的宽广,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见证了齐鲁地区与西域、中亚文化的交流互鉴。
今天的青州博物馆内,陈列着经过修复的100余尊佛像艺术品。自1996年出土以来,青州佛像曾“出差”76次到各地展览。古代工匠打破了素面造像的沉闷,为佛像通体彩绘贴金,使它们始终熠熠生辉,雍容华贵。而佛像脸上这一抹神秘的微笑,更被定义为青州的表情,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维纳斯”。
青州博物馆95%的雕像采用当地的石灰石(俗称“十三层白”),它主要存在于约一米半深的岩层中,岩层厚度大约30厘米。这也印证了青州造像厚度约为30厘米的特征。
正因为石材薄,杂质相对少,更适合细部刻画。古代工匠巧用偏薄的石材雕刻出恬淡从容、安详慈悲的“青州微笑”。
诗酒年华 易安情怀
今天,人们在青州古城的南阳河畔,为李清照修建了纪念祠。这里曾见证了这位女词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公元1107年,23岁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隐居青州,她向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意境,将青州的家取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据统计,李清照存世的作品中,约有一半写于居住青州的这十余年里,诗酒年华尽在其中。“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记录着她在青州的快乐,“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则是她对丈夫离家的思念。
昔日的宋城湮没于历史,但这条蜿蜒千年的城中之河,也许见证过她的美丽与哀愁。许多游客在这里,寻找着女词人曾经的踪影,感受着她那始终无法忘怀的快乐时光。
舌尖与纸间的“状元”
青州人的精神世界,除了在诗词歌赋里,也在一日三餐中。“状元鸡”是青州特色菜,凡来古城的游客都会慕名而来,品尝美食的同时,人们也想感受一下当状元的滋味。
青州历史上出过6位状元,这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种类繁多的状元文创产品,而青州博物馆还珍藏着一份镇馆之宝,一篇来自古代的高考满分作文。
这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明代状元卷,横长近3米的超大答卷,正文共2460字,卷首是万历皇帝御题的“第一甲第一名”,被称为“千古一卷”。状元卷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最高向往,也是古老青州文风兴盛的最佳写照。
演绎千年的“花中第一流”
在青州黄楼街道的花卉大棚里,花开得热闹,也卖得热闹。以花为生,对于青州人来说不是新兴的职业,而是古老的传统。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一种产于青州的牡丹花,名为“青州红”。而在青州生活的李清照则将爱花赏花的雅兴写进词里,“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今天的青州,拥有13.1万亩花卉,3000多个花卉品种,不仅将这座城市装点为东方花都,更以139亿元的年花卉交易额让青州成为全国三大花卉集散地之一。爱花传统与得天独厚的花卉资源,让青州人在千年的时光里演绎着“花中第一流”的人间胜景。
点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