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寻古青州之护林碑
寻古青州之护林碑
护林碑,古代碑刻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护林碑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南方明显多于北方,时代上以清代为主。青州地区的护林碑也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中分布于西南山区,二是除去一通为民国时期外,其余全部为清代。
清同治十年禁伐山木碑
该碑刻位于王坟镇逄山风景区逄山庙内。逄山,青州名山之一,因祭祀逄伯陵而得名。汉代建逄公祠,宋代重建,明嘉靖年间改名逄山庙,清雍正八年逄山庙被冲毁,择址另建,现存庙宇为2002年新修。该碑刻即位于庙内,石灰石质,方首,碑身高160厘米、宽80厘米、厚18厘米。竖文16行,满行43字,字径3厘米,楷书阴刻,全文共636字。
碑文第一部分是逄山的简介,第二部分则记述了立碑的缘由及意义:逄山山势险峻,遇风雨易生灾害,只因为遍山树木茂密,抵御风雨,所以能“历世不为灾”。后来由于利益驱使,有一部分人以偷伐山林获利,继而并与当地百姓产生冲突引起诉讼。官府对偷伐山林的行为进行了惩戒同时补种树木一百二十棵。因此立碑纪念,警示后人。
清宣统元年告示碑
该碑刻位于王府街道办事处上黄峪村中部古井旁。上黄峪,位于王府街道办事处南部,村庄三面环山,村民沿山峪而居。夏秋时节,常有水患。古井位于村南部,东西并列两个,井口皆由整块青石板凿成,井口四周有明显绳痕。除告示碑与古井外,村内还有清真寺一座,保存较好。
告示碑位于井北,有碑座及碑帽,现已整体镶砌在石墙内。石灰石质,碑身高162厘米、宽80厘米,厚度不详。碑帽宽132厘米、高30厘米。碑首篆刻“永垂不朽”四字,字径10厘米。正文为阴刻楷书,字径3厘米。满行40字,全文共454字。碑文记载,上黄峪村紧邻山根,常以山洪为害。幸因山上松树较多,抵御山洪,村庄农舍遂得以保全。后因下黄峪村无赖之徒以松树谋利,越村强行砍伐。上黄峪村民刘长远等因此联名上告,官府对不法之徒做出了惩戒,追回了赃款。同时指明由上黄峪村刘姜两姓看管山林,倘若再发现盗伐行为则扭送官府,因此立碑警示后人。
清道光十八年义坡碑
该碑刻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弥河镇上院村南,上院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弥河镇,村庄三面环山:西南为龙门山,西为黑山,龙门山以东依次为拴马山、围子山、白虎山、清凉山,山势陡峭。龙门山水与黑山水流于村西修真宫前汇成圣水河,自西向东穿过村庄。雨季来临,水势湍急,沿河道路及桥梁常被冲毁。
碑刻位于圣水河南岸,有碑座及碑帽,碑座及碑身下部已经埋入地下。石灰石质,碑身宽62厘米、高130厘米、厚15厘米,碑座长90厘米、宽60厘米。与上黄峪告示碑相似,上院义坡碑记载的同样是村民举报不法之徒盗窃林木、庄稼,官府进行惩戒,立碑以警示后人。该碑文与上述两通碑刻内容相近,唯独后半部分直接从经济方面明确了对盗伐行为的赏罚尺度,甚至对于遇见违法行为而不制止的行为也规定了处罚标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上院是历史文化名村,入选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环境优美,文物众多。除义坡碑之外,还有上院遗址、修真宫旧址、重修卧龙桥记碑、清凉寺旧址、天主教堂等文物点。
清嘉庆二年西股护山碑
该碑刻与下文“清光绪三十二年嘱公严护碑”曾见于王锡华先生《从两处碑文看青州先民的自然保护意识》一文。碑刻位于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西股村关帝庙遗址上。碑为石灰石质,平首,碑高240厘米、宽260厘米、厚20厘米,字径1.6厘米。楷书,全文231字。(笔者实地走访未见实物,《青州市镇村志·王坟篇》有记载,怀疑已被迁移至他处,有待日后调查确认)碑文内容与《清道光十八年义坡碑》相近,保护山林、禁伐林木并规定了奖罚尺度。唯一不同的是西股村立碑约法纯属民间行为,与官府无关。
西股村位于王坟镇中部,大石河支流上游两山峪交汇处。青山环绕,植被茂密,是远近闻名的香椿种植大村,知了猴也是该村的特产之一。村西山上有子房洞三官庙,相传汉代张良曾在此逗留,因此而得名。洞内尚存明嘉靖年间《重修昊天宫三官殿碑记》一通。
清光绪三十二年嘱公严护碑
该碑刻现位于山东省青州市仰天山文殊寺院内。仰天山位于山东省青州城西南46公里处,主峰海拔834米,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集森林景观、地貌景观和人文之大观于一体,素有“仰天胜绝,甲于东方”的说法。其中,尤以文殊寺最为著名。
仰天山文殊寺俗称"仰天寺",始建于北宋初年,系国内三大文殊寺之一,明、清扩建重修。原由灵泽庙、山门、钟楼、文殊殿等建筑组成,现仅存文殊殿等建筑基础6座。除文殊寺外,仰天山还有名人题刻、佛光崖线刻佛像、千佛洞、龙王殿遗址、文昌阁、望月亭、瘗葬窟、摩云崮、锚头崮等文物点。其分布以文殊寺为中心,遍布两侧山谷直至峰顶,年代从宋代延续至清代。文物构成种类多,延续时间长,对于研究古青州地区佛教发展史,古代寺院研究和书法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碑刻仅存上半部分,石灰石质,残高110厘米、宽81厘米、厚15厘米,字径3厘米。碑文记载的是官府接到举报,有村民私自伐林造田。官府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惩处,同时立碑警示后人不要再犯,否则将严加惩处。
中华民国八年告示碑
该碑刻位于仰天山文殊寺院内,有碑座及碑帽。石灰石质,碑座长98厘米、宽53厘米,高度不详;碑身高148厘米、宽80.5厘米、厚15厘米;碑帽长101厘米、宽55厘米、高27厘米。碑首四字因凿刻破坏,难以辨识。正文楷书,满行27字,字径3厘米,全文共358字,内容与上碑同。
青州目前发现的这些“护林碑”,集中分布在青州西南山区(弥河西南——王府街道办事处西南系青州市平原地带到山区的分界线),所处的村庄或者院落全部为三面甚至四面环山,夏秋季节,山洪频发,危害极大。在各类防护设施缺乏的古代,自然植被是防御山洪的最好也是最有力的屏障。正因为如此,当地百姓特别重视对于山林植被的保护。
保护山林的传统在中国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史书记载,早在周代已经有专门掌管山林事务的官职——林衡、山虞。此后历朝历代,各付有司。到了清代,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之一就是,全国各地发现了大量的清代“护林碑”。《中国古代护林碑刻辑存》收录自南北朝至民国时期全国各地护林碑刻685通,其中清代护林碑刻多达387通,超半数以上青州发现的这类“护林碑”充分说明了青州先民对于护林植林的重视程度。它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数量多。截至目前,青州已发现护林碑6通,而《中国古代护林碑刻辑存》收录的山东地区护林碑总共只有10通。第二点就是青州发现的这批“护林碑”延续时间长,从嘉庆到道光、同治、光绪、宣统、民国,跨越百年。第三,它的种类较全,既有官方的“告示”又有民间“自发约定”;对违禁行为既有道德的约束,也有送官惩治和经济处罚;而且赏罚分明,更加有利于执行。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最完美的追求,“护林植林”是执行这一理念的具体举措,而“立碑护林”以“立碑”的形式将“护林”广而告之,继而达到“约定俗成”的目的,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古代人对于“护林植林”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它扎根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分布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之上,深入民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友好”发展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更是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贵和尚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与升华。
以上是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相信青州大地上有更多类似的文物,欢迎大家积极为我们提供线索。
保护文物,传承中华文明,有你,有我!
点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