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旅游网
  • 首页
  • 旅游资讯
  • 青州文史
  • 景点
  • 美食
  • 娱乐
  • 住宿
  • 购物
  • 旅游攻略
  • 首页 > 青州——历代军事重镇

    青州——历代军事重镇

    作者: 青州旅游网
    来源: 网络转载
    已有14049人阅读
    发布日期:2019-09-29 17:10:41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地处海岱之间,“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良,物产资源丰富,其政治、经济地位特别是军事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历来为都会之地、战略要地和军事重镇,曾长期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曾有12年作为国都,1000余年作为省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600余年作为州郡府治,2200余年作为县治的历史,素有“东方古州”、“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之称。

    光绪《益都县图志·武备志》记载:“山东集长补短,地方千里。言形势者,必以济南为门户,青州为根本。”咸丰《青州府志·形胜考》记载:“其地倚山俯涧,基址壮阔,雉堞排密,积谷屯兵,可容十万,所谓天府之国,古王伯所争。都山东之地,以青州为根本、济南为门户,此言非虚论也。”

    清《山东通志》,对青州的地域优势是这样概括的:“大弁南盘,振翼而临徐兖;岠嵎左贯,抵掌而控登莱。面穆陵十二之层关,凭渤海三千之巨浸。缅紴一匡之霸业,固籍人豪;揽兹四塞之岩疆,实缘地险。”

    北宋明道年间,知青州夏竦在《青州州学后记》中也写到:“国家制天下,肇有十八路,京东首焉。西起甸服,东渐淮海,南略莱泗,北际河濮。关防之要,控制之重,城闉之大,居室之盛,青复首焉。”对青州的军事战略地位,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

    一 先秦与秦汉时期

    青州地区,在远古时代是东夷之地,上古时期是部落和方国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夏商时期,原始部落和方国主要有爽鸠氏、逄伯陵氏、季荝氏、蒲姑氏、亚醜、奄、纪、莱、寒、斟鄩、斟灌、杞、过、其等。据《左传》记载,齐相晏婴在叙述齐地沿革时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氏因之,又逄伯氏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众多的部落和方国集聚于此,不仅说明青州适宜人类居住生存,更表明了青州地理位置优越和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

    周朝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辅佐周朝有功的姜太公被分封到古青州地区,建立齐国,建都营丘。关于营丘,一般认为就是今天的临淄,也有的认为在昌乐的营陵,或以为位于今青州市何官镇的臧台。齐国的疆域“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大约是整个古青州地域,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东方诸侯大国。

    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推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就是将国都一分为三,而野鄙一分为五,全国共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专门从事工商业生产,不服兵役;士乡15个,士乡即农乡,平时寓兵于农,农夫耕田,士“食田”,战时农夫当兵,士做甲士和小军官。军队编制每户出1人,5人为伍,有伍长;50人为戎,200人为卒,2000人为旅,5旅10000人为一军,全国分为三军,齐君自率中军,上卿两人各率一军。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秦代实行郡县制,郡设守、尉、监,分管一郡的行政、军事、监察。郡下设若干县,县有令、尉、丞,分管一县的政事、军事、司法。郡尉的职掌有二:一是辅佐郡守管理甲兵;二是主管逮捕盗贼。县尉、游徼、亭长,都要经常习练刀枪弓弩,带剑佩刀,持盾披甲以防盗贼。当时,古青州地域设齐郡,治所在临淄。今青州市境,中心地带属齐郡广县。

    汉朝建立,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召欧于广县。汉元帝时,又封菑川孝王刘横之子刘便于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治广县。青州刺史部管辖范围很大,但在当时,刺史部是监察区划,不具行政、军事职能。直到东汉末年,刺史权限扩大,掌管军、政、民等各项权力。

    三国时期,曹操利用镇压农民起义之机,将“青州黄巾军”收编为10万“青州兵”,在统一北方的征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青州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政治、军事重要地位确立上升的时期。光绪《益都县图志·武备志》记载:“自曹嶷以临淄地原难守,移镇广固。刘宋之世,夷广固,城东阳。齐天保中,移县来治,青州遂为重镇。”

    按照“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的原则,有一段时间,西晋曾把广县划归徐州东莞郡,很像是嵌入青州诸郡国之间的一颗钉子,其政治和军事意义不言而喻。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青州刺史曹嶷以临淄“地原难守”,在今城区西北尧王山前新建了一座“四周绝涧,阻水深隍”的城池,取名广固城,将青州刺史部、齐郡、临淄县三级治所从临淄迁入广固城。也就是从这时开始,青州取代临淄,开始了1000余年作为省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600余年作为郡府治的历史。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鲜卑贵族慕容德接受尚书潘聪的建议,在青州广固城建国称帝,史称“南燕”。潘聪在建议中写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三齐英杰,蓄志以待,孰不思得明主以立尺寸之功!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对青州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看得很准。南燕国虽然只存在12年,但却使青州成为齐鲁大地历史上唯一建都称帝的地方。山东境内其他所谓的“国”,都是侯王封地,比如齐国、鲁国及汉代的侯国等。南燕国虽然只存在了十多年时间,但却是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国家。

    攻城掠地是古代战争的主要手段和目标。随着青州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日益上升,作为古代军事上重要的防御设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城池的修建。秦汉以来,仅在今青州市境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就先后建有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等四座古城,民间向有“三撙青州”、“三迁四筑”之说。另外,还有汉代的柳泉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侨置的平昌县城,明代建于南阳城内的齐王府、汉王府、衡王府城,清代的满洲驻防旗城等。有专家认为,在这么小的范围内有如此密集的古代城池,在山东未见,在全国少有,充分说明了青州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的重要。

    由于青州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方都把青州作为必争之地,因此青州历史进入了长达400年的战乱与割据状态。当时,出于军事统治的需要,担任青州刺史的官吏大都有“大将军”称号,很多人还兼管其他数州的军事,称为都督,这也充分说明青州军事地位的重要。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堵塞“五龙口”争夺广固城的战役。义熙七年(410年),东晋大将刘裕率师北伐,进击南燕,按照河间人元文的建议,堵塞“五龙口”,擒杀慕容超,毁灭广固城。

    三 隋唐五代时期

    鉴于青州军事地位重要,隋朝,设立主管军事的青州总管府。唐代仍设青州总管府,后又改称青州都督府,最初专理军,不管民,下辖青、密、沂、登、齐、淄、莱等7州军事。后来,朝廷为了加强边防力量,授予都督“带使持节”,即受皇帝委托带兵打仗,称节度使。节度使以下尚有副使、兵马使、部将、突将、行军司马、判官司、虞候等官。唐朝在青州先后设青密、青齐、淄青等节度使称号。“安史之乱”期间,以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自此,青州就有“平卢”、“平卢镇”、“淄青镇”的称号。中唐以后,节度使权力很大,统领青、淄(今淄川)、齐(今济南)、沂(今临沂)、密(今诸诚)、海(今江苏连云港)等6州之地,执掌一方军事、民政、财赋大权,这为晚唐的藩镇割据提供了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取代侯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的李正己,不断扩展地盘,除原先占有青州、淄州等6州之地外,又先后攻了登州(今蓬莱)、莱州(今莱州)、德州(今陵县)、棣州(今惠民)、曹州(今曹县)、濮州(今鄄城)、徐州、兖州、郓州(今郓城),共占有15个州的地盘,囊括今山东的全部地区,还有江苏北部、河北南部的部分地区。李正己保持了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全国最大的藩镇。史称他:“拥兵十万,雄据东方,邻藩皆畏之,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专之。”但李正己在青州割据,军政治理颇有成效,祖孙三代占据青州54年,相继担任节度使,形成了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独立王国。被削平后,朝廷把平卢镇的领地一分为三,分而治之。平卢淄青镇失去了德州、棣州、徐州3州之地,但依然拥有12州的地盘,仍为唐朝第一藩镇。

    五代时期的青州,仍称淄青平卢节镇,或称平卢军。平卢节镇辖青、淄、密、莱、登等州,节度使、青州、益都县三级政府共治东阳城。五代时,平卢节度使王师范也曾拥兵青州,割据一方。

    四 宋金元时期

    北宋时期的青州,不仅为京东路、京东东路、而且还是镇海军治地,宋代文献对青州有“大镇”、“善藩”、“剧藩”、“东夏之都会”等记载。

    宋太宗改唐之平卢军为镇海军。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宋(淳化五年),改唐平卢军为镇海军,其节度使但以优勋戚,而分其兵于各州,曰廂军,又分禁军驻泊以镇之。其设于青州者,曰武卫军指挥五人,宣毅军指挥一人,皆禁军也。庆历六年,言者谓京东武卫、宣毅军皆土人,凶悍者众,请选置青、郓州路分都监各一员,以时训练。于是置路分都监,掌本路禁旅,其旧置都监则专掌本城屯驻甲兵训练差使之事。神宗尝谓辅臣曰:‘京东武卫军素号精悍得力,不减陕西兵。盖青州营兵沉鸷骁悍,其天性也。’”

    至道三年(997年),宋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全国地方区划又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把全国辖境划分为15路。京师汴梁以东设京东路,辖1府15州4军2监国,领81县,范围包括今山东全部和河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设转运使,常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设京东路安抚使,多由青州知州兼任。

    庆历二年(1042年)初,设京东东路安抚使,常驻青州;熙宁七年(1074年),正式将京东路划分为东、西两路,青州为京东东路治所,管辖青、密、沂、登、莱、潍、淄7个州,加上济南府、淮阳军,领38个县。

    皇祐二年(1050年),富弼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的身份知青州,兼任京东路安抚使,曾从救助的灾民中募兵。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仁宗时,河北水灾,农民流入京东者三十余万,安抚使富弼募以为兵,拔其尤者得九,指挥教以武技,虽廪以廂兵,而得禁兵之用。诏名其骑兵曰‘骑射’,曰‘威边’;名其步兵曰‘壮武’,曰‘威勇’,分置青、莱等七州军,征役同禁军。神宗诏河朔流民寓京东者,如旧制招募教阅,以为‘忠果军’,又分指挥使三人于青。元丰四年,诏升其有马教阅者为禁军。凡禁军驻泊,皆遣长吏兼本路兵马钤辖,又选武臣为都监,专主训练。”

    从金代开始,“山东”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金国山东东路的治所在益都,管辖益都、济南二府和潍州、滨州、沂州、密州、莒州、海州、棣州、淄州、莱州、登州、宁海州等11个州,领53个县,辖区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大部和江苏省北部部分地区。把宋代的青州府改称益都府,益都府的长官叫府尹,副职称少尹,另有府判等属官。益都府府尹兼管山东东路总管府,同时还管理山东路兵马。益都府下辖益都、寿光、临朐、临淄、乐安(今广饶)、博兴等7县。青州始终是宋、金、元激烈争夺的军事重镇,战乱不息,政局动荡。金兵攻打宋朝时,繁华的东阳城被焚毁。金朝新建的益都府官衙迁入南阳城,益都县衙仍在东阳城。元代时,益都县衙也迁入南阳城。

    元代基本上实行省、路、府、县四级管理体制。全国设一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作为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由此而来。青州地区,原设山东行省,治益都。后撤销山东行省,归中书省直接管辖,设益都路总管府,下领潍州、博平州、沂州、密州、滕州、峄州、胶州、莒州等8个州,辖益都、北海等21个县。这期间,山东地区罢置行省而直接由中书省统辖,仍设有“就便处理军民之政”的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驻青州,主要掌管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朝廷有政令则布告于下,郡县有奏报则传达于上”,逢军旅战事,则兼都元帅之职,军政之权兼而有之。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的治所,原在济南,后移治益都,管辖益都、济南、般阳三路。济南路管辖2州11县,般阳路驻淄川,主要管辖胶东地区的2州12县。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共管辖12州,领44个县,管辖范围为今山东省大部地区。由于青州为军事重镇,蒙古朝廷在此设置藩王府,由皇族迈努镇守。迈努是成吉思汗的弟弟答里真的六世孙,泰定二年(1325年)被封为宣靖王,镇守益都,驻东阳城。至元二年(1336年),进封益王,仍镇益都。今青州市区的“王府”街道地名,即源于此。

    五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青州由国家一级政区降为二级政区,仅为青州府治所,但仍是国家一级军区所在地,其海岱名城的地位依然没有变化,是仅次于济南的山东第二重镇。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山东行省,置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治青州,管辖青州、济南、兖州、东昌、莱州、登州6府,下辖15州、89县,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范围。青州城遂成为明代山东行省的第一个省会。

    在军事上,明朝实行“卫所”制,在边关、沿海和重要军事基地,设有众多的卫和所,大者叫卫,小者为所。山东的卫所主要在沿海,有20余处。统率卫所的机构是都指挥使司,设在青州。洪武元年,立青州卫;三年,升青州卫为山东都卫;八年,改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十九年,迁于济南,遂为山东都指挥使司。青州仍立左、右二卫。永乐四年,移右卫戍德州。后因矿盗窃发,设守备指挥一员,领敕备御。正德五年,流贼猖獗,乃革守备,设兵备佥事,自牛鸾始。嘉靖三十年,抚按疏请副使莅之,专敕弹压,自牟朝宗始。今南阳城内“卫街”、“卫里”、“中所”等地名即源于此。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为加强皇帝的权力,废除宰相职位,六部尚书直接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同时,取消中央的中书省,把各地的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最高行政长官称布政使,司法长官称按察使,军事长官称都指挥使。山东行省在改为山东布政使司的同时,把治所从青州府移到济南府。不久,都指挥使司也迁到济南。从此,青州作为山东政治中心的地位,在延续了1000余年之后宣告结束。

    山东省会西移济南后,青州仍然在山东东部发挥着重要作用,仍然设有二级政区——青州府。同时,在青州设立布政分司和都指挥分司,改元朝的益都路改为青州府,辖潍州、莒州、胶州3个州和益都、临淄、博兴、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蒙阴、沂水、日照、昌邑、高密、即墨、高苑、乐安16个县。后将潍州、胶州、高密、昌邑、即墨划归莱州府,仍领13县1州。

    明正德五年,设立青州兵备道。明制,青州兵备道分署青州府按察司佥事镇之,辖青州府、莒州和益都、临淄、高苑、安邱、博兴、沂水、日照、诸城、临朐、昌乐、乐安、蒙阴、寿光、长山、淄川、新泰、莱芜十七县之军事,马快共四百人,民兵七千六十九人;巡检司十二:颜神镇、十字路、葛沟店、夹仓镇、穆陵关、高家港、乐安寨、紫荆关、广陵镇、上泗镇、信阳镇、南龙湾等;海口卫二:青州左卫、安东卫;所二:诸城守御千户所、莒州守御千户所。

    另外,明朝实行“藩卫”制度,青州作为军事重镇,先后有齐王、汉王、衡王就封于青州。其中,衡王府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清朝沿袭明朝的省、府、县三级行政体系,全国内地划分为18个省,山东省下辖济南、青州等10府、11个州、96个县,省治在济南府。清初,青州府下辖益都、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临朐、安丘、昌乐、诸城、沂水、日照、蒙阴等13县,并辖安东卫和沂州。雍正年间,设立沂州府,析出沂水、日照、蒙阴和安东卫归属之。同时,析出益都县的颜神镇和孝妇、怀德两乡,成立博山县。青州府仍辖11县。

    在军事方面,顺治元年(1644年),在青州府设城守营,参将一员,守备一员,千总、把总各二员,其衙署即位于今偶园回中处的参将署。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山东提督,驻青州府,康熙四年(1665年)移驻济南。康熙六年(1667年)设青州分巡道,后改为青州海防道。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又改称登莱青道,初治青州,后迁往莱州。雍正八年(1730年),在青州建立驻防满洲旗兵城,设将军一员(后裁将军,只设副都统),副都统一员,统率八旗兵马甲2000人,步甲400人,是清王朝派驻山东的满洲八旗兵主要部队。副都统品位低于将军,为正二品官。其驻守之地区若有将军者,则由将军兼辖。若无将军者,副都统则独立行使权力,其防务可直达兵部,甚至可向皇帝奏事。全国能独立行使权力的副都统有4人,分别驻防于直隶密云、山海关、山东青州、甘肃凉州。

    六 中华民国至今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后,青州相继在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日本侵略军的控制之下,战乱不断。

    1913年2月,北洋政府在全国废除府、州、厅,改设道。青州府被废除,设立胶东道,益都县隶属胶东道。1927年,废道,益都县直属山东省管辖。益都县行政机构称县公署。

    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军进驻山东,国民党益都县政府成立。1930年,爆发蒋、冯、阎大战,青州成为新军阀混战的重要战场。蒋、冯、阎大战结束,国民党废除乡约,在益都全县设立10个区;区辖乡镇,有集市者称镇,无集市者称乡,设乡镇公所,置正副乡镇长;乡镇辖村,设村长;5户为邻,25户为闾,置邻长、闾长。1935年,益都全县共有48镇48乡。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方针,筹划成立伪政权。1938年3月,成立伪青州道道尹公署、伪益都县公署。在日军控制的县境范围内,建立区、乡政权,称区、乡公所,村实行保甲制,10户一甲,设甲长,10甲一保,设保长,10保一联保,设联保主任。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四个抗日民主政权,后分别改为益都县、益寿县、益临县。

    1948年3月,益都县解放,将城区划为青州市,直属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局及华东军区机关驻今弥河镇闵家庄。1949年12月,撤销青州市,并入益都县。1952年6月,撤销益寿、益临县,部分地区并入益都县。1986年3月,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至今在青州有驻军。    (江玉坤)


    推荐资讯
    网友评价

    点评内容

    请输入留言内容!
    旅游攻略
    站点信息
    平台建站时间: 2017-08-08
    旅游资讯总计: 3572
    旅游攻略总计: 155
    商家入驻总计: 630
    推荐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