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州东城区那些消失的老街巷
青州东城区那些消失的老街巷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老城提升改造,那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大潮。在这股潮流中,青州有识之士以超前眼光,保留大部分老街旧巷,令其重放异彩。但一些老街旧巷不可避免被拆除了,代之而起的是片片楼群。这些消失的老街旧巷曾经是古城的一部分,那些长短不齐歪斜扭的街巷,仍盘存于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仅就所知,分片予以盘点。
青州城区东片仅有局部实施拆迁改造,老旧街巷基本保留,但也有部分消失。
以县十字口为中心,东为县前街;西为柴禾市街;南为偶园北街,旧称估衣市街;北为北门大街。今县十字口非原县十字口。原县十字口在今十字口南不远处,约在石牌坊位置。
县前街,又称府前街,因府衙在东、县衙在西均在此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新辟范公亭路横贯东西,县前街、柴禾市街功能日趋弱化直至消失。县前街至今尚存半截,在偶园街北端有窄巷可通。
柴禾市街,县十字口西即柴禾市街,街西口至中所营街。城里柴禾市在此,故名。此街今已无存。
北门大街在县十字口北。经北门片区改造,其内楼群矗立,仅余单层临街门头商铺,沿街巷道均已消失。此街东侧原有巷道两条:
仓官巷,在街北段路东。因巷内原有仓官庙,旧为祭祀仓库神之所。
北马道巷,在街尽北端,沿城墙走向。古有沿城巡逻之举,故沿城墙一遭设置马道。此巷沿内部城墙故称北马道。入巷内折向东南通县前街。蚕场后空地,原为民国期县体育场。
北门大街西侧原有巷道四条,自南向北分别是:
阁老府巷,在街南端,县广播站原在此巷口南侧临街处,进巷西行与察院巷对接。巷内北侧为明代阁老刘珝家祠,后长期作为供应粮站使用。按察分院旧址设县种子站,以其正厅为库房。
房家巷:明朝进士、清代都御使房可壮家祠在此,门前原有石狮一对,形体硕大,民间俗称其地为狮子门前。房家祠堂曾长期作为县图书馆使用。祠堂门前北折纵深成巷,北通铎楼巷。
铎楼庙巷:东西连接北门大街与中所营街。青州铎楼庙在中所营街北段西侧。庙内有钟楼,沿台阶拾级而上,庙堂前悬大钟一口,此钟无翅是为铎。据传铎为唐代开元年间铸造,现收藏在省博物馆。元代此铎悬于东门内凝翠寺。明代,青州府城规建布局,将此铎悬挂于真武庙内。铎为重器,真武庙以铎名显。因此巷西口正对铎楼庙,即以庙命名。
税科司巷:街北端路西有税科司巷,明清时代设税科司,即征收商税机关设于此。折北临城墙,即为西马道。
民间俗语云:“西马道,北马道,蛾眉巷子,铎楼庙。窝芫荽,青辣椒,花红果子,赖葡萄。”出语不雅,是说旧时代青州风月场所多集于此,且以常见蔬菜果品喻其才情。
偶园北街:自县十字口往南即偶园北街。此街乃青州城区中心街道,随时代变迁名称也相应改变。清代称估衣市街,民国期改称中山街,日伪期改称新民街,建国后称民主北街,今称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称呼,此街先经改造,有两条巷道消失。
杨家巷:旧在原府文庙后,深且狭窄为半截胡同。巷口大街原有明代官吏杨锦石坊。
当铺巷:街中段路东有当铺巷,旧有长丰号当铺在此。
偶园南街:与偶园北街对接于卫街西口。此街未经大规模改造,仅东华门街消失。
东华门巷:巷在街中段路西,为衡王藩邸东门所在。巷东口斜对偶园大门,以此巷中分益都师范为南北两院。上世纪八十年代,益都师范升格为教育学院,南北两院落合而为一,拆除此巷。
九曲巷:即原天主教堂与其修女院间之窄巷,至今尚存,正改造复建。
南门大街:进南门即南门大街,街阔且短与万寿宫街对接。折东北向即偶园南街。今复修南门,位置东移,废除此街。万寿宫街中段原四井口巷,更道等巷道也在复建过程中,但亦非原貌。
万寿宫街北折是南营街,此街仅中段经片区改造,在清真寺南侧建穆斯林小区。
陶家巷:沿清真寺南有陶家巷,旧通城根,今通云门路。片区改造中拆除,今成几条通道。
北营街:过石桥子十字口,与南营街对接称北营街,而相对于城区西营又称东营街。此街经局部改造,不仅若干条巷道消失,青州老商会遗址也被拆除。
打水巷:街南段路东,巷通双井。老城墙内侧原有六角形大小两井,此井水质硬、甘甜清冽且适于铁器加工淬火。青州名牌“大三”剪刀用此,故品质尤佳。巷侧有泄水道,集中城区水流北去,经县学洼地,再由老牛尿脐泄南阳河道。
胭脂巷:进打水巷至双井北折有胭脂巷。巷窄且弯曲地处僻静,拐弯抹角折去北营街。
森盛巷:在北营街西侧,“森盛”为商铺字号。自清康熙年间,浙江绍兴商人即来青州经营,因绍兴商人数多,设绍兴会馆于北营街北段路东处,会馆所在有绍兴巷。后因战乱,浙商撤资,馆巷皆废。森盛坚持经营,日寇入青州前歇业,独留巷名标识。进巷向西折北,通夥巷街,后因二中扩建堵塞北口。
清凉寺巷:清凉寺在此巷内。该寺知名度较高,民国期一度为小学校舍,后废无迹。经片区改造,此巷南移拓宽,西对夥巷东至云门山路。
此述仅青州城区东片所消失巷道,其他再篇再述。 (刘珍实)
来源:今日青州

点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