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州80后小哥哥,专业“玩泥巴”,玩出新花样!
青州80后小哥哥,专业“玩泥巴”,玩出新花样!
有人说,没有玩过泥巴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的确,对中国人来说,泥是一种贯穿历史古今的存在。它是女娲造人的原材料,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它是李世民对玄奘“宁恋故乡一捻土,不恋他乡万两金”的殷殷嘱托;它是《我侬词》中“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守……如今,钢筋水泥架构起来的城市中,泥土的踪迹越来越难寻觅。
今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青州博物馆南配楼一楼大厅内,不少市民在围观许兆剑用青州本地泥土现场制作一尊砂陶的佛像。没有人会想到,这位80后的年轻人,在接触砂陶制作技艺前是山东师范大学国画专业的本科生。国画与玩泥,看起来似乎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风马牛不相及,但在许兆剑看来,这两种技艺是相通的,恰如秦观的诗中所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采访约在了潍坊工程职业学校艺术楼四楼陶艺制作教室,许兆剑是这所学校的兼职教师。香茗升腾起袅袅雾气,笔者喝茶的杯子便是许兆剑的作品。“青州本地泥土制作砂陶技艺历史悠久,香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这就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之前就掌握了比较发达的制陶技术。”许兆剑坐在笔者对面娓娓道来。十指修长干净不沾一丝泥土,半长的头发在扎在脑后,一件中式上衣穿在身上与许兆剑温和的性格相得益彰,颇有几分古代文人的气质。然而,你绝对不会想到藏在茶桌下面的是穿着半截裤的两条腿。许兆剑笑称,这样的打扮是跟央视主持人学的,“反正你拍照拍不到我的腿。”
笔者了解到,青州沙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泥质细腻,塑性非常好,能够做各种复杂的造型。许兆剑在砂陶制作过程中用传统工艺,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在烧制过程中将氧化铁还原出来,用它可以补充人体中所需的微量铁元素。
选泥、筛泥、搅浆、醒泥……一件用青州沙土制作的砂陶作品,要在许兆剑的手中经历十几道工序才算完成。以搅泥为例,将筛好的泥粉按照制陶要求进行配比后在打陶缸中进行浸泡搅浆,放置沉砂后再次淘洗搅浆反复五六次方可。在陈腐阶段,揉好的泥料放在阴凉处,让泥料自然陈腐、中和内部酸性物质,这段陈腐期一般需要3个月。
这样算下来,从沙土到陶艺成品,需要近一年的时间,在追求高节奏快生活的今天,这个时间太漫长了。但在许兆剑看来,做陶艺的时候时间却是过得飞快,“做陶艺是一种创造,是在创造自己的世界,这种创造需要有一种专注的精神,当专注于做一件事、对待一件事的时候,时间会过得很快。”
正是缘于这种专注,许兆剑做的佛像《慈悲》庄严慈祥,《汉马》栩栩如生,仿佛带你走进了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的古代战场……
作为80后的非遗传承人,许兆剑认为现在广为提倡的匠心精神就是反复去做一件事情,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追求极致、耐得住枯燥。“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始终坚持匠心精神,在传承发扬砂陶制作技艺这门中华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如何能找到一个方式既适合中国,又适合年轻人,还要适合传统手工艺的表现形式,我特别希望自己能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一点点答案。”

点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