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旅游网
  • 首页
  • 旅游资讯
  • 青州文史
  • 景点
  • 美食
  • 娱乐
  • 住宿
  • 购物
  • 旅游攻略
  • 首页 > 青州佛像的前世今生

    青州佛像的前世今生

    作者: 青州旅游网
    来源: 网络转载
    已有2784人阅读
    发布日期:2019-05-24 16:06:18

    佛教自东汉明帝在位期间传入中国,然而并未随即得到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佛像雕刻也随之广为流行。从现存的佛像作品来看,中国佛教造像的最盛期是在南北朝时代和盛唐。就南北朝阶段而言,北魏的5世纪中叶至6世纪前半期,产生了大量的石窟造像,塑像,石雕像,铜像,这其中就有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巩县石窟,炳灵寺石窟等。

    相对于北朝,南朝造像存世极少。究其原因之一,南朝制作的多为铜像和木雕像,难以遗存,但是更深层的原因,要从当时的历史中考察。

    公元404年,东晋僧人慧远撰《沙门不敬王者论》,主张佛教独立于国家之外,与之相反,北魏则从国家层面上强调佛教与王权的关系,开国皇帝道武帝采纳僧人法果所言,“太祖即当今如来”,这等于定下了一个基调。自此,北魏诸多皇帝,皇太后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从国家层面上推行佛教的教导政策,直接导致佛教信仰渗透到社会各阶层,而雕造佛像的行为实践也为社会广泛接受。

    北魏早期的首都平城大肆营造云岗石窟中的"昙曜五窟"寓意一佛一帝,就连灭佛的拓跋焘也被塑造成佛祖的形象,只是在身上披上了一件千佛袈裟,将千百个在太武灭佛中蒙难后往生极乐净土的比丘附于袈裟之上,以资永念,兼示惩戒,可以说整个北朝除了强极则辱时发生在北齐和北周的两次灭佛运动,基本上是处于佛教全面盛行的时代,那么大量佛造像的涌现就不足为奇了。

    在国家博物馆的三层,有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厅。步入偌大的展厅,大批的佛像分不同时期展列。在展厅的中心区,一些大型精美的佛像被单独展列。熟悉佛像艺术和历史的人们会很容易辨出这些精美的佛像基本上都是来自北魏北齐和隋唐时期,特点鲜明,时代气息浓郁。

    就北朝时期的佛像来看,你会情不自禁的被几尊风格相近的佛像所吸引,佛像多贴金,彩绘,仔细一看展示牌,这些佛像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青州龙兴寺,这就是1996年出土于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的大批北魏佛像,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列入“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的重大考古发现。

    1996年的出土共发现了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像造像400余尊,特别是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的佛教造像最多,这些佛教造像采用线刻,浮雕,透雕,平雕等等技法,辅以贴金,彩绘等装饰技术,技艺极其精湛,是这一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区域风格的代表,被誉为是改写了中国艺术史的杰作。

    青州佛像的发现可以说是出现了另外一种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单体佛造像。特点鲜明的高浮雕背屏式造像和单体圆雕造像更是奠定了“青州风格”佛像艺术在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地位。

    说起青州,或许很多人都对它不熟悉,但是在上古时期,这里是“九州”之一,东夷之地。西周至春秋时期,这里一直属于齐治。在随后的各朝各代,青州多为刺史治,郡治,路治,宣慰司治,府治,公元399年,青州更是被慕容德定为南燕国都。千百年来,青州一直都是治所大镇,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

    青州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都是当地重要的佛教中心,龙兴寺是当时十分重要的一座寺院。遥想北朝时期,这里佛院众多,梵乐萦绕,香火旺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虔诚地雕刻出一尊尊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的佛像。

    梁思成在《佛像的历史》中提到,“遗物丰富,品类最杂者,当首推山东境内造像”,“由其造像观之,当时殆本有自成一派之遗风,而其刻工,殆亦非寻常匠人,其天才艺技,皆有特殊之点”,“其中最古者为益都驼山及历城玉函山”。

    梁思成笔下的益都,就是现在的青州,而驼山则位于青州西南4公里处,驼山除了风景优美,还以摩崖石窟闻名,驼山石窟汇集了北周,隋,唐时期的佛造像。除了驼山石窟,与驼山隔溪相对,相距咫尺的云门山石窟更是存有大量雕工成熟,造型优美的隋代佛像,为梁思成激赏“实开皇中之最精品也”。

    然而,遗憾的是梁思成并没有看到青州龙兴寺窖藏的佛像出土,如果他能亲眼看到这些静谧微笑的佛陀,姿态宁静优美的菩萨,栩栩如生的飞天,华贵庄严的璎珞,不知该要如何不吝溢美之词了。

    北魏统一北方之后,社会趋于安定,北魏中期孝文帝实行汉化,南北文化的交流上出现了南风北渐的现象,传承中原文化主流的南朝文化逐渐影响着北朝的审美,这也体现在北魏时期佛造像的制作上。

    魏晋以来,中国的士大夫们崇尚清谈玄论,推崇超尘脱俗的老庄思想,人们向往恬淡的田园生活,纵情山水,仙风道骨,这笼统的被称为“魏晋风度”,而这一时期也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以瘦为美便成了魏晋风度的人物形象,“秀骨清像”反映出超越肉体达到精神永恒的玄学理想。到了南北朝时期,“秀骨清像”超脱自由的人格审美依旧是主流,佛学也受到了玄学的影响,或者说佛学在中国被玄学化。受此影响的佛像雕刻更是普遍采用了“秀骨清像”的造型,展现出一种纯粹静谧之美和自由宁静的状态。

    然而,北朝时期的佛像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到了北魏晚期,随着受南朝文化影响的加深,佛像开始由“秀骨清像”的士大夫形象到母性形象的过渡,这体现了儒学中重视亲情和家庭的宗法意识,佛像往往表现出母性的温柔,微笑迷人,佛像的神圣庄严和母性的柔美端庄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一时期,大量地出现了女性形象的菩萨,温柔平和,飘逸动人。

    从北魏晚期到东魏时期,主要造像多为带有背屏的一佛二菩萨形式的三尊组合,舟形背屏高大,背屏顶部是宝塔或者龙,两侧环绕着飞天,主尊佛像多为彩绘佛立像,着褒衣博带式样的袈裟,跣足立于莲花宝座上,左右胁侍菩萨分立于两侧的莲座上。

    到了北齐时期,背屏式造像几近消失,佛像多为单立无背屏的佛像。对比看北魏时期的佛像,北齐佛像的风格突变。北魏佛像简单有力的衣褶表现,平柔直垂式,更有二层到三层衣褶,到了北齐,褒衣博带变成了袒肩薄衫,薄衣贴身有如“曹衣出水”,线条流畅,寥寥几笔绘出轻盈之感,这是典型的印度马图拉(秣菟罗)风格,佛像肉髻低平且饰笈多螺旋发,不像北魏佛像肉髻高耸多有亮髻,这种风格的突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齐时期,南朝也是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南北之间沟通中断,印度式样佛造像的艺术风格再次成为北朝佛像造型的主流。

    我一向对北朝的佛造像十分的着迷,青州佛像的大量展品现在保存在青州博物馆,因此去青州看一看的念头一直萦绕在心头。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念念不忘的青州行终于最终成行,这长时间的等待几乎使得青州行成了一次具有朝圣意义般的旅行。

    明初,设立山东行省,治青州。洪武九年,行省被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治所移至济南,青州府降为二级行政区。到了近代,青州逐渐的落寞了下来,现在的青州是一个县级市,这和往日府治的地位相去甚远。

    青州的高铁站离着市区甚远,乘坐公交到市区大约需要近一个小时,从孤零的火车站出发,沿途都是被圈的荒地,一副撸起袖子要大搞开发的气势。

    公交车在衡王路停了下来,即使你对这里不熟悉,但是听到这个路名,也会意识到大有名头,这个衡王就是明代就藩在此的朱家藩王。从衡王路下车,沿着东西向的范公亭路往西,就是博物馆了。再看这个范公亭路,似乎也有来头。你放心大胆的猜,名人里姓范的,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了吧。是的,范仲淹曾经以户部侍郎知青州,造福一方百姓,深得人民爱戴,所以才为后世留有范公亭。

    范公亭路的最西头就是博物馆,博物馆的稍南边就是龙兴寺旧址。青州最重要的去处便是这青州博物馆了,青州博物馆的二层有一个“龙兴寺佛像厅”,展列的全部都是1996年发现的龙兴寺窖藏的佛像。

    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像大多都是北魏至北齐时期的作品,在这一时期,青州风格的佛造像艺术得到了发展繁荣,无论是背屏式造像还是单体佛像,无论是二至三米的巨型造像,还是几十厘米的小型造像,无一处不精致,即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

    佛造像到了北周至隋阶段,风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北周造像逐渐显现出敦实厚重,缺乏灵动,隋虽为齐周的传承,但是风格亦有“过渡”,对佛像形体和结构的把握尤为优秀,技术的纯熟和审美的表达甚至超于盛唐。

    历史走进唐宋之后,龙兴寺的发展盛极一时,规模宏伟,但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造像并不多。唐宋时期的佛像风格差别非常明显,唐代佛像多丰满圆润,这反映了当时以肥为美的审美,唐代佛像的服饰贴体且豪华,宋代则体积小,身形纤细,技艺相形之下显得粗糙,罗汉像的造像开始大量出现,而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的青州造像风格已然消失殆尽了。

    推荐资讯
    网友评价

    点评内容

    请输入留言内容!
    旅游攻略
    站点信息
    平台建站时间: 2017-08-08
    旅游资讯总计: 3572
    旅游攻略总计: 155
    商家入驻总计: 630
    推荐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