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州名士——“师魂”蔡致远
青州名士——“师魂”蔡致远
蔡致远(1884—1951),名汝翼,字致远,著名化学教授。祖籍南京,祖父是一个制弓能手,因生活所迫,于清朝道光年间只身来到青州,后娶妻生子,在青州定居。
2002年9月28日,烟台市第一中学举行建校70周年庆典。在绿叶掩映的树丛中,在数千名师生屏息的静穆中,在高举的镜头和无数双眼睛的聚焦中,一方红绸缓缓拉开,一座铜铸的雕像一下子攫住了人们的视线:方正的国字脸上含着微笑,慈祥的眼睛俯视着整个校园,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金黄的“师魂”两个大字熠熠生辉。这座铜像的主人公就是蔡致远。
蔡致远自小勤奋好学。民国初年,他考入济南山东高等学堂。1917年,蔡致远报考官费留学美国,因数学答卷见解优异,为主考的老师赏识,满分外特加20分被录取。同年赴美,就读于普拉德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攻制革工艺及化学工程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科研。
可是,正当蔡致远的博士论文起草之际,北洋政府克扣留学生官费,他求学经费成为问题。家中得知消息,决心支持蔡致远完成学业,便变卖家产以资补助。不料后来家中连续3人去世,生活困窘,无力继续资助。蔡致远被迫放弃学位考试,于1921年回国。
回国后,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腐败,乌烟瘴气。蔡致远因不善结交权贵,找不到合适职业,不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化学事业,只好回到青州居家务农。后来,应济南某位资本家的聘请,为其设计创建制革厂,从事技术工作。当时国家关税不能自主,外货大量倾销,民族工业无力与外货竞争。蔡致远帮助厂主惨淡经营,维持了约一年时间,终因经营不利,只好辞职。此后,他又一度到济南法政专门学校和工业学校,担任教师。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请蔡致远从政,但他看不惯政界的黑暗,没有赴任。1930年,离开济南,先后到烟台、威海等地教学。不久,又因不满当局黑暗,回家继续务农。
1932年,青州人赵太侔出任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校长。赵太侔十分敬佩蔡致远,遂聘任他为化学系主任兼教授。1936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无理干预学校人事调整,赵太侔愤而辞去山东大学校长职务,蔡致远也随之辞职,再次回到青州,在私立益都中学任教。
1938年,日军占领青州,日伪政权请蔡致远从政,被他严词拒绝。但他为了避免日伪继续纠缠,也考虑为家乡培育子弟,便应聘执教于山东省立益都中学,直到日军投降。1946年山东大学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继续邀请蔡致远到山大任教,但他不惯逢迎,备受排挤,屈居山大管理员。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山大,他已年逾六旬,因非教学人员,在家闲居。1950年不顾年事已高,应聘去烟台一中执教。
蔡致远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常读书至深夜。教学循循善诱,剖析数理精妙。任教多年,桃李遍地。由于亲历旧社会之黑暗、生活道路之坎坷,故对反动派深恶痛绝。解放后支持女儿抗美援朝,积极争取入党,深悟知识分子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有出路。曾说:“我只要活着,一定争取入党。”
1951年,山东省工业厅得悉他学有专长,拟调省重用。在档案已调省、调令尚未下达之际,因在教学中做化学实验时烧瓶爆炸,不幸以身殉职,享年67岁。
据蔡致远的学生胡安礼回忆,1951年11月的一天,蔡致远执教的化学课有一个制取磷化氢使其自燃产生“鬼火”的实验。为了破除迷信,培养学生们的科学世界观,在当时设备简陋、实验条件低下的情况下,蔡致远坚持做实验,许多学生就这样亲眼看到了所谓的“鬼火”。然而在实验中,意外出现了,剧毒气体从烧瓶内猛然喷出,致远大喊一声:“不好,快跑!”由于蔡致远提前做了安排,学生们迅速离开了现场,可受人尊敬的蔡先生却永远地倒下了。
噩耗传来,全校师生失声恸哭。烟台全市举行追悼大会,烟台一中全体师生和烟台市中小学生代表3000多人齐聚在操场前,沉痛悼念蔡致远先生。高年级学生轮流抬着他的灵枢,一路恸哭,直到烟台东山公墓安葬。那座墓还是烟台的老百姓自发组织,一人手持一块砖垒起来的。墓前碑刻:“为科学献身的蔡致远先生之墓”。
烟台一中70年校庆之际,他的学生们为恩师塑了一座铜像捐赠母校,以表达对蔡致远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无限敬意。蔡致远的儿子蔡国楷也来到烟台一中,站在父亲生前工作过和倒下的地方,望着父亲栩栩如生的塑像,满眼泪花,低吟着追思父亲的诗句:
埋首桑梓苦耕耘,默默无言植桃李。
今朝东风大地春,巍巍南山仰师魂。
(李铭涵)(来源:今日青州)

点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