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遇见非遗,遇见穿在身上的剪纸
遇见非遗,遇见穿在身上的剪纸
在诗意盈满的青石板街上,总有一种遇见,不小心就让人入了心。
五一假期的游人如过江之鲫,挤挤挨挨地填满了古城的每一处缝隙。突然,阜财门前传来的喝彩声如涟漪般在人群中扩散。只见一群身着红色汉服的身影在光影中翩跹,带队的是位银发如雪的老太太,头戴红色凤冠,着一身红披肩和长裙。令人惊叹的是,这一抹抹夺目的中国红,竟是非遗剪纸艺术的华美呈现。
望着眼前二十余人的展演队伍,让人仿佛闯入了一片红色的艺术海洋,一件件古老的汉服大褂及裙身之上,剪的牡丹雍容、荷花清雅,还有配案的花草栩栩如生。她们的长披肩下方,剪有“福、寿、康、宁、平安、喜乐” 等字样,每一处剪纸都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剪纸是高高在上的艺术,以前看到的剪纸,大多数是简单的花鸟鱼虫、吉祥文字,还有生活中的场景融入剪纸创作。那些的剪纸下的生活,仿佛一扇扇时光的窗户,透过它们,我看到了农忙时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身影,感受到传统节日里家家团圆的温馨。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通常贴剪窗花,最常见的是五福临门,“五福”原出于《书经》的《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第一次遇见剪纸不是贴在门窗上,而是穿在身上。我在猜想,剪纸穿在身上,会不会被风吹坏了,被雨淋湿了呢?青石板上飘来一阵阵粽子的香味,我的疑惑也被粽香一圈儿一圈儿地包围起来,越来越浓。
趁着表演结束的时间,我近距离走进她们。原来,她们穿戴的剪纸,不是用纸张做成的,而是用红色的绒布加上垫衬而作。带队的葛建华老师,从事剪纸已经60余载。她说,这些服饰都是她和学生们自己设计创作的。学生们设计绘画,她再把绘画改成剪纸,剪纸的图案。最初的尝试并不顺利,绒布布料的质地与纸张大不相同,剪刀在布料上很难剪出流畅的线条,胶水粘贴也容易使剪纸变形。但她们没有放弃,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她们终于找到了将剪纸完美呈现在服饰上的方法。
中国剪纸是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民间艺术,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创作的,必须采取镂空的方法。镂空,就决定了剪纸的阳纹必须线线相连,阴纹必须线线相断。假如把一部分线条剪断了,整张剪纸就会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
为了让我真切感受这份魅力,葛老师让我试穿一下,并细心教导我展示的姿势。那一刻,我仿佛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联结,感受到了它的温度与力量。“剪纸是静心的功夫”,葛老师将凤冠戴在我头上,继续说着,“一剪子下去,心思就定了。”冠上金凤昂首,振翅欲飞,我瞬间想起儿时母亲对我的祈愿,“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就是母亲心中的那只凤凰,兴奋地想要做出一个“飞”的动作。接着,葛老师又给我披上“平安”字样的披肩。“常人平安之路,贤人不凡之道”,竟似披了半部《论语》,沉甸甸地让我不得不挺直腰板。
围观者举起手机,我成了他们镜头里的一幅有生命得剪纸。忽然明白葛老师为何坚持要把剪纸穿在身上,剪纸贴在窗上是风景,穿在身上便成了血脉。那些纹样会透过绒布,将千百年的祈愿一丝丝烙进皮肤里去。
归途中,粽香依旧萦绕在古街巷尾。我仿佛觉得肩上还披肩着“平安”二字的轮廓,那凸起的纹路竟与我的掌纹莫名契合。或许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早已融入我们的骨血。就像这些穿在身上的剪纸,远看是艺术,近看是生活,穿在身上才知是千年未改的祈愿。
点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