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旅游网
  • 首页
  • 旅游资讯
  • 青州文史
  • 景点
  • 美食
  • 娱乐
  • 住宿
  • 购物
  • 旅游攻略
  • 首页 > 请查收,史上最全的云门山旅游攻略来了

    请查收,史上最全的云门山旅游攻略来了

    作者: 青州旅游网
    来源: 网络转载
    已有4815人阅读
    发布日期:2019-01-11 13:50:24

    云门山位于青州市城南,主峰大云顶海拔421米,自古为鲁中名山,是国家AAAAA级风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华古寿文化第一山”。

    云门山是绿色生态景区,这里的天然氧吧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被誉为“天然氧吧”。景区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文物古迹众多,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记遍布山崖,可以说云门山本身就是一幅天然优美的历史画卷。

    1547185772305912.jpg

    云门山山门

    金黄色琉璃瓦覆顶,匾额上“云门山”三个大字是被毛主席称赞为“党内一支笔”的红军书法家舒同所题。舒同是江西东乡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1954年至1960年,舒同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是共产党内学者型的高级干部。

    长寿路

    从牌坊到山顶大寿字的登山路称为长寿路,恰好999级石台阶,久久长久,寓意着延年益寿的美好祝愿。云门山占地面积150公顷,山上的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整个山体以种植松柏树为主,郁郁葱葱形成了一座天然氧吧。

    观寿亭

    始建于隋朝,是一座两重檐五重梁的仿古高亭,曾取名为“增怡亭”寓意在此就可以欣赏到风景秀丽的云门山,直到明朝山上刻上“寿”字,此处为观寿的最佳角度,于是改名为“观寿亭”。原观寿亭毁于1947年解放战争,于84年按照隋朝记载的模式重修。在观寿亭内有六个石鼓形的凳子,是用青州的特产青钢石制成,上面分别刻有貂禅、西施、李清照、王昭君等美女、才女的形象,亭子上方绘有八仙、观音、寿星的图案。

    2.jpg

    山神庙

    小型石制建筑。您可不要因为它小而小瞧它,这里住的可是云门山的主人---云门山山神。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然这庙也不在大,有神则灵。山神庙香火很旺,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都会有众多的香客来祈福求拜。

    龟背路

    因路面纹理酷似摩肩接踵的“龟背”图案而得名。如果仔细看,这些花纹也特别像一片片翻腾着的云朵,所以这里又被称作“云海路”,寓意着人们踩着云海,腾云驾雾来拜寿。

    其实这条路面上的花纹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这里最早是一整片薄层状灰岩,经过流水侵蚀,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渐入佳境

    这四个字刻在这块小石壁上,有点信手涂鸦的感觉,这是明朝书法家雪蓑在云门山上的第一处题记。相传有一次雪蓑酒后登山来到这里,他看到山下大雾弥漫,山上却是春光明媚,一个个山头像是海上浮出的仙岛,他以为自己看到了人间仙境,便写下了“渐入佳境”四个字,虽似信手拈来,其中却隐含深意。他的意思是说云门山的景致从这儿就渐入佳境了。

    3.jpg

    望寿阁

    正门匾额上“望寿阁”三个大字是我国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的题记。望寿阁的正殿为四面透窗的高大建筑,殿内供奉的是福、禄、寿三星,门楣上的牌匾为三星共照。其实人的一生有了福、有了禄、有了寿也就别无所求。福、禄、寿分别象征着幸福、官禄、和长寿。福星——福分为五个方面1、寿(命不夭折且福寿绵长)2、富(钱财富足而地位尊贵)3、康宁(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4、攸好德(生性善良宽厚宁静)5、考终命(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禄神——禄:指官职禄位。禄神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是吉祥神。禄神原来也是星神,称为禄星。在北斗星之上有六颗星,合起来称为文昌宫,其中第六颗星即人们崇拜的禄星。寿星——寿的原型同样为星宿。寿星的形象非常具有喜庆色彩,深受百姓喜爱,乃为白发老翁,白须飘逸,长眉间透着慈祥,手持龙头拐杖,最突出的是那长而大的光秃秃的脑门,民间称为“寿星头”。(关于寿星的特大号脑门,还有一则传说。寿星母亲怀上寿星九年,尚不能分娩。母亲十分着急,就问肚子中的孩子:“儿啊,你为什么还不出来?”寿星在娘胎中说:“如果家门口的石狮双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这话被隔壁的屠夫听到了,就用猪血涂在石狮双眼中,母亲告诉了肚中的儿子。寿星便急忙从他母亲腋下钻了出来。因为未足年份,寿星的头就变得长而隆起了。这则传说讲到寿星超乎寻常的怀胎时间,无非是要说明寿星天生神异,故能赐给人们长寿。)中国人认为五福寿为先,因此长寿乃人生第一福,人若无寿既为无福。而望寿阁为观赏天下第一寿的最佳角度,于是我们把望寿阁也作为是祝愿天下人健康长寿、幸福成功的一处风水宝地。

    东边厢房里供奉着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眼光奶奶。泰山老母指的就泰山上的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又被尊称为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在民间也有"北元君 南妈祖"的说法,"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泰山老母两侧的送子娘娘和眼光奶奶也是老百姓熟悉的两位女神。古时候,那些有钱人若是求子得子,便铸个银孩儿献给送子娘娘,得眼疾又重见光明的,便铸个银眼珠献给眼光奶奶,以示他们的谢意。

    西边厢房供奉的是关公和文武财神。《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广为流传,那位红脸的美髯公关羽更成为正义的化身,他既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伽蓝神,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神之一。关公供奉在此意寓保平安之意。

    财神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类。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我们此处供的文财神是比干丞相。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耿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便直言相谏,结果被纣王刨心而亡。正因为无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自古道:“无商不奸!”把比干这位公正无私、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敬为财神,当然人人信服而无异议。

    武财神赵公明为道教神明,是个虚构人物。道教说他姓赵名朗,字公明。

    望寿阁建在云门山最北端,左右及后面三面悬崖,属云门山的一处风水宝地。一路行来,无论天气有多么炎热,在此处也可以感到凉风习习的,而且还可以观赏到四周美丽的景致。

    站在望寿阁向西望去,青州著名佛教文化胜地—驼山尽收眼底。驼山位于青州城西南4公里处,主峰海拔408米,属于沂山山脉。站在此处,远望群山山峰如千匹卧着的骆驼的驼峰。明朝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记载:“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驼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驼山东南面峭壁上,大小并排着石窟六座,石佛造像638尊,保存非常完整,是山东省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驼山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是因为山上众多的石佛造像,而且在驼山上可以观赏到世界上最大的青州巨佛。位于驼山东南面,云门山的阳坡前面,有一座奇妙的山体巨佛。佛像从发髻到喉结全长2600米 ,由九座山头组成,经专家考证,这尊巨佛是公元552年—576年的南北朝时期密教在此修凿的山体千寻巨佛。巨佛表现的是佛祖的法身像——毗卢遮那佛。密教认为他们的所有大法都是毗卢遮那佛传下来的,所以称他为密教“第一祖”,是密教的最高尊神,代表大法、大智、大慈、大悲。其实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广博身如来”,意思是身体广大,具备各法界一切事物。所以青州密教造像时,首先突出的就是佛的巨大。

    北望——古城青州全貌尽收眼底。历史文化名城青州,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名城重镇,有着“东方古州”的美誉。远古时期,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排除洪涝,按照当时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冀、兖、青、徐、梁、扬、雍、豫、荆),青州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最早的地理专著《尚书.禹贡》中记载:“海岱为青州”“潍淄其道”,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意思是说从渤海之滨到泰山脚下这一大片的青山绿水之地都为古青州的所在地,并且在境内有潍河、淄河等河流。青州的地理位置位于华夏最东方,按五行学说“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被称之为青州,又因为这里是第一个见到太阳升起的州,又被誉为“东方第一州”。

    眼下这座被松树林覆盖的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名为凤凰山。凤凰为传说中的一种神鸟,相传它要到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繁衍生息,于是它便不远万里飞翔寻找,当它飞到青州时,被云门山的景致所深深吸引,于是定居下来化身凤凰山。

    东望——天气晴朗时,您会发现东方有一条洁白的玉带在轻轻飘浮着,那就是弥河。明清时期,青州府有两种进京贡品,一种为弥河银瓜,产自弥河岸边的沙滩上;另外一种是青州的蜜桃。云门山附近种植的青州蜜桃最为纯正,因此处地处山势,昼夜温差大,光照足,气候干燥,果实在树上的果期比较长,所以这里产的桃子特别甜。

    海岱雄风

    原江苏省书法协会主席武中奇的题记。海:指渤海。岱:泰山。即从渤海之滨到泰山脚下,这一片的青山绿水之地为古青州的所在地。旁边的竹林图为我省著名画家于希宁的作品。

    状元树

    这棵树上系满了红丝带,非常喜庆,长得也很奇特,树头上天然长出的小柏树像不像一支笔直的“毛笔”?相传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武状元丁殿祥栽植。丁殿祥,是青州回族人,善骑射,有百步穿杨之功,武功高强,官至广西参将。青州自古文运昌盛,历史上共出了6名状元,其中宋朝状元王曾和明朝状元赵秉忠最为著名。王曾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官至宰相,京剧《秦香莲》中有一位刚直不阿的王老丞相,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个艺术形象的原型就是名相青州人王曾。明万历二十六年青州考生赵秉忠参加殿试,高中状元,而且当年的那份殿试状元卷真迹现在还珍藏在青州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一份明代状元卷。

    蓑老卧豆岩

    路边的这块平坦的大石头,刚好容纳一个人躺在上面,石台上方写着“蓑老卧豆岩”,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明朝书法家雪蓑留给后人的一处字谜。相传,有一次雪蓑酒后登临云门山,走到此处曾躺在这块岩石上小睡,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大雨顺着岩石流淌下来,淋湿了雪蓑的半边身子,他一时兴起,写下了“蓑老卧豆岩”的题记。他人不解,问其含义,雪蓑笑而不答,指指自己的脑袋。后来这处题记经郭沫若教授所释义:繁体字“頭”的半边淋湿了,去掉“页”字,就剩下“豆”字了。

    敬神如神在

    此处题记刻在路边的石壁上,非常醒目。这是孔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后面加上一句“不敬是泥胎”就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可见孔子是最早具有辩证思想的人,是一位大智者。

    “寿”

    当我们踏着999级美好的祝愿来到寿字跟前,眼前豁然开朗。在山阴石壁上镌刻着我国古代最大的摩崖巨刻“寿”字。这个字端庄大方,结构严谨。通高7.5米,宽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就有2.30米,故有“人无寸高”之说,被誉为天下第一“高寿”。这个寿字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为给衡王祝寿所献,寓意着“寿比南山”的含义。根据《辞海》的记载,寿比南山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青州的云门山。自从明朝山上有了这个大寿字,来云门山拜寿的各地官民、中外游人就络绎不绝,云门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无论是长寿路、观寿亭、望寿阁无一不是因为寿字而得名,也因此形成了青州所独特的“寿”文化,我们热情好客的青州人常把这最珍贵的礼物健康长寿送给来自各地的宾朋,在此我也借花献佛,祝愿大家拜寿增寿,寿比南山。

    青州有座衡王府,王府里住着衡王,那已经是明朝弘治年间至清朝初年的事儿了。自明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朱见深封他的第七子朱祐楎到青州做衡王,至清顺治初年第七位衡王朱由棷去世,传六世七王,历一百六十年。在这一个半多世纪的时间里,衡王府在青州大地上留下了众多的遗迹遗物和传说故事,云门山的大寿字便是衡王府的内掌司周全献给第二代衡王朱厚燆的寿礼,关于这个寿字在青州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奇妙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雪蓑献寿戏衡王”。那年,衡王过寿,按照惯例,谁献的礼最多最厚,就可以坐寿筵的首席首座。一时间,文武百官、豪绅贵族们为了讨好衡王,拼命的争富比贵,献上自己认为最珍贵的礼物。可是到了寿筵的这一天,将近中午,仍没有人敢做寿宴的首席首座,因为大家都不敢肯定自己所献的礼物是否最厚。这时,从门外走来一个穿着破旧的老道士,他就是雪蓑。传说雪蓑为半仙半道之体,有着非凡的能力。只见他大摇大摆,旁若无人的径直到首座上坐了下来,大家都惊叹嫉妒不已,纷纷上前质问雪蓑:“你究竟献的什么寿礼,敢做这个位子!?瞧你穿的这副穷酸样,能献什麽好东西?”雪蓑不慌不忙的站起来,对大家说:“各位请随我来!”他带着大家来到院子里,抬手往南边一指,只见南山上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寿字,光芒直逼衡王府。衡王非常高兴,可仔细一瞧,寿字下面的寸字少了一点。衡王忙问雪蓑是怎麽一回事,雪蓑说:“你只会以貌取人,不辨贤能,这一点就随他去吧!”衡王再三请求,雪蓑才让衡王拿来绸团,命文武百官一起磨墨,然后拿起绸团,往磨盘中一蘸,随手向南扔去,绸团向南飞了五华里,正好补上了这一点。随着这一点的形成,又是一阵强烈的金光闪耀,耀的众人眼睛都挣不开了。据说这光向北一直照到了渤海之滨,青州城的北边便出现了寿光县。这神奇的现象让大家惊叹不已,雪蓑也在寿宴上出尽了风头。酒足饭饱后,衡王带领大家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南山观寿,一路上还暗自盘算雪蓑用了多少金子才铸成了这个寿字。可是到了寿字跟前一看,衡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原来这个寿字是用红泥巴糊在山崖上,外面贴上一层麦秸皮,阳光照在上面一反射,就感觉金光闪闪。衡王恼怒之余,却又舍不得这个寿字,便找来了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寿字刻在了山崖上。寿字是留住了,金光却永远的消失了。这便是广为流传的“雪蓑献寿戏衡王”的故事。故事来源于民间,老百姓把寿光县也融入到故事中来,生动有趣,其实寿光县的名字早在汉朝就有了。

    4.jpg

    神在

    寿字旁边“神在”这两个大字,是故事的主角雪蓑的杰作。其实雪蓑并不是神仙,他是明代的大书法家,本名苏州,自号雪蓑子,河南杞县人,与青州衡王为至交。这处题记笔墨饱满,架构矫健,雄浑生姿,恰似“敬神如神在”之意。

    马丹阳浮雕像

    在寿字西侧,这处金代道士马丹阳的浮雕像价值极高,非常罕见。刻于明嘉靖年间,为衡王府弘扬道教的历史见证。马丹阳,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金代著名的道学家和医学家,曾与丘处机在青州布道。浮雕像凸面高约半厘米,为头部侧面像。雕刻十分细腻,刀法精湛,雕像五官比例适当,面部清瘦,胡须飘拂,表情宁静,正在凝神东望,仙风道骨的形象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云洞天开”、“东齐秀色”为明代山东右布政使汤绍恩的题记。“云龙之门”则为军中书法家李铎的题记。近年来,在修复云门山古迹的同时,先后征集我国当代书画家武中奇、舒同、李铎、高启云、于希宁、史进前等名人字画,精心镌刻于崖壁之间,为了和山上的古迹相互区别开来,我们特意把新增题记涂抹成蓝色,给古老的云门山增添了新的生气。

    云门洞

    云门山主峰大云顶有一处天然形成的门洞,高阔过丈,南北贯通,远望就好像悬在高空的明镜,近看又似拱璧月门。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虚无缥缈,宛若仙境,古人称这一盛景为“云门”或“云门仙境”,云门山也因此得名。

    关于云门洞的来历,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衡王招亲”的故事。明朝青州衡王有个女儿,才貌出众,人称“咏絮公主”。那年公主正值豆蔻年华,许多王孙公子都来攀亲,但衡王夫妇爱女如掌上明珠,不愿轻易许婚,公主也要自己挑选个品学兼优,有才能的如意郎君。于是她让父王发出告示:谁能在南山上挂一面能在王府的绣楼就能看清的镜子,她就嫁给谁,凡年龄在16—25之间的青年都可应试,那些王孙公子、富人子弟听到这一消息,都争先置办铜镜,有的竟不惜卖掉家产。铜镜铸造得如此之大,数十人才能抬到山上,令人悬挂山上,但终因相距太远,因为没有太阳光的反射,在王府难以看到,王孙公子、富人子弟纷纷败下阵来。这时,青州城西南井塘村的一个小石匠说他能办到,并说十天后来回话。小石匠带了锤钎、凿子等工具来到云门山大云顶底部早已看好的地方凿了起来,他不分昼夜,终于在第十天的早上,打出一个南北贯通、高阔过丈的大洞,衬着山前的阳光,从衡王府邸望去,这个洞恰似一个高悬太空的明镜。小石匠聪明勤劳,坚定不拔的毅力感动了公主,这位“咏絮公主”虽然出身名门,却心地善良,不重门第之分,她决定嫁给小石匠,衡王夫妇也因有言在先,拗不过女儿,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公主下嫁后不靠婚资生活,与小石匠勤俭持家,至今仍是村中的一段佳话,而古青州八景之一的“云门拱璧”就此诞生。

    二龙池

    云门洞北侧的两个池子名曰“二龙池”,听老年人们讲这两个池子原为泉眼,池子里水清甘冽,清澈见底,是山顶的两颗明珠。近年来,水位下降,池子里多半积攒的雨水,但即使天气再旱,这两个池子也没有干过,可见山多高水多深是有一定含义的。

    云门山石窟造像群与题刻

    云门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上三种文化鼎力,分别为佛家、道家、儒家。穿过云门洞我们来到了佛教圣地—云门山石窟造像群。在云门山阳坡石壁上大小并排着石窟五座,石佛造像308尊,它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共同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在石窟旁边的崖壁上历代名人的题记遍布山崖,可以说云门山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云门洞上方“云门山”三个篆体字,形象地体现出云门仙境名字的意境。此处题记为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官居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山西乐平人乔宇的题记。“鬼斧神功、“超尘离梦”、“玄之又玄”都是雪蓑的题记。“鬼斧神功”四个字位于云门洞南端内侧悬崖之上,云门洞贯穿南北,终年灵气回旋,烟雾缭绕,世称云门仙境,游人至此,穿洞而行,凉风习习,眼境豁然开朗,不禁感叹此洞浑然天成,犹如鬼斧神功。“超尘离梦”位于云门洞上方,四字飘逸灵动,清奇瑰丽,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之感,表达了雪蓑对生命之感悟,对人生之感叹,展示了他欲驾九天祥云,乘风而去的潇洒情怀。“吐纳风云”为清朝顺治进士吴六一的题刻。吐纳;为道家打坐的一种调气方式,而吐纳风云则预示着此山为道家修行养生的胜地。“云门山大云寺”这个题记为唐朝所保留下来,据《新唐书》载唐天授元年,青州云门山云门寺的法明和尚通过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献《大云经》给武则天,说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应该主皇权,做皇帝,武则天非常高兴,诏令全国各地都要刻印学习《大云经》,各州县都要建大云寺,这个时候青州云门山的云门寺也就改成了大云寺,现在这个大云寺已经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了这六个大字。

    云门洞上方的三窟石窟造像风格相同,都为一佛、二僧、二菩萨、二天王或二力士像。最西边的窟中供的是释迦牟尼像,两边有身着甲,手执叉,脚踏魔鬼的天王像,与龙门、莫高窟等石窟群中所雕的唐天王像,各地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完全相同。中间一窟所供的主佛也是释迦牟尼像,左右两边分别有二僧、二菩萨像和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下着裙、赤脚的唐代力士像,头上的冠虽然看不清楚,但双鸟尾却清晰可见,这些力士像不仅是当时一般武士的形象,而且反映出唐代力士像的特征。最东边的石窟内有唐开元十九年益都县令唐照明的“云门山功德录”刻字,由此可知这一窟的开凿年代,这三窟的造像题材布置和作风相同,从而也就知道了前两窟开凿的时间也在开元前后。这一窟中还有一种特别的造像,佛坐下有益都县令唐照明和夫人韦氏的像,称为“供养人像”。即有钱人出钱作功德,把自己或亲人的像在石壁上刻出来,所刻的就是供养人像。

    继续往西走,石壁上有一个进深两米多,没有佛像的石窟,称之为葬窟,与遍布山崖的方形小龛相互关联,这些小龛称为“骨灰龛”。在古代,得道的高僧和住持圆寂时在葬窟中坐化,灵魂升天后,弟子便把他们的遗体从葬窟里抬到空地上焚烧,骨灰放入骨灰龛中,外面凿一块与骨灰龛同样大小的石碑把它盖住,并把他们的姓氏和籍贯刻在上面。其形式类似于今天的墙壁式公墓,但并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可以把骨灰放到这里,只是寺院的住持才可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解释,不妨这样认为:有一定级别的人才可以享受这种待遇。因为年代太久了,石碑掉下来,骨灰也随风而去,只留下这遍布山崖的石龛向后人讲诉着这过往的历史。

    这一山石自然裂缝,口如井状,深不可测,称为“云窟”。每逢夏秋之际,常有云雾从窟中泛出,穿云门洞而过,将山头包于云雾当中,所以云门山的名字由来云窟功不可没。相传在隋朝时,青州有一位财主叫李清,他这年正值六十大寿,却对朋友们说,什麽金银财宝都不要,只要每人送他一丈草绳便可。李清把这些草绳连起来,一端绑上一个筐,他手里拿着一面锣,坐入筐中,让家人把他放入窟中,并约好,当家人听到敲锣声后再把他拉上来。可是家人在上面等了一天一夜后也没有听到敲锣声,于是把筐拉上来,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没有办法,家人只好回去了。李清究竟去哪里了呢?原来,李清在窟底敲锣,上面却听不到,李清只好顺着窟底往里走,走了好长一段路,正好看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在下棋,他便站在一边看棋,却没发现身边的树是一会儿发芽,一会儿长叶,一会儿又枯黄了,俗话说;“窟底一日,世上百年”。李清便在这里住了下来,老人告诫他,北边墙上的这扇窗户不能随便打开。可有一天,李清忍不住把这扇窗户打开了,发现窗外就是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让老人把他送出云窟,可等到回家时,早已是物是人非,好几代都过去,后人早已不认识他了,李清很伤心,又回到窟底,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看来李清是得道升天了。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有一篇《李道人独步云门》,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演义而成的。

    云门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喀斯特(岩溶)地貌特色鲜明,这处“云窟”就是喀斯特地貌表现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落水洞。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落水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当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有时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扩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

    云窟旁边的两窟为北齐和隋朝开凿的石窟,主要为西方三圣像: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据佛经说;古印度有一位国王和他的两个儿子追随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后来,释迦牟尼给他们父子改了名字,父亲称“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两个儿子称“观世音”和“大势至”,他们三人合称“西方三圣”。在这一窟中有隋开皇九年(589)至仁寿二年(602)的十余处题记,主体造像开凿于隋朝初年,最后完成于公元589年之前。东边一窟为中型窟,开凿于北齐,这一佛龛,在云门山的造像中形式最大,肋侍菩萨雕刻得最为工细精美。这一龛选择了石壁前尤为开阔的最佳位置,这是为了接纳更多的修行者来此做法事。这些特点,表明了这一龛在云门山造像中的重要性。

    尤其是这一龛东侧菩萨的飘带上,有一男一女裸体《双身修法图》。双身修法不是“合欢”,密教认为,男是禅定,女是智慧,只有禅定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入大定入佛智。这表明,这一龛是最为规范、规格最高的密教造像。因此可见,这一龛在云门山造像中,具有“首席”的意义。。青州石窟造像众多,最引人瞩目的有两绝:一个是驼山石窟中穿翻领西服大衣的波斯人像,另一个就是这尊菩萨裙带上所刻的裸体男女双修图。

    在云门山北壁有一处题刻,是一篇较长的文字,字迹大都看不清楚,惟有几个清晰的字迹,把第二龛称为“壁龛”。 首先,这是密教的教义所允许的。密教认为,“一切诸法从心生”。“法”是世间万物。修行者面对佛龛,通过入定、感悟,在应有佛像的石壁上,想象佛的形象,就可以得到法从心生的效果。这一龛的设计者,是一位极具艺术造诣的人。他使自己的作品,为观赏者留下了再创作的天地。其次,密教的修行论中,、有一条有别于佛教其他宗派的重要教理—“方便为究竟”。“方便”包括技艺、技巧、途径、方法等。“究竟”有获得佛的觉悟的意思。“方便为究竟”的内涵之一是:重视技巧和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获得佛智。因此,密教是非常注重技巧、注重方便的。这个方便,主要是指随机应变而采取的措施、方法。密教在解释方便时说“随意皆成”。为修行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留下了极大的余地。

    这是青州密教开创壁龛的理论依据。与此同等重要的,还有云门山特定的具体状况。这就是云门山南面,有一座举世唯目的巨佛。全长2600米的巨佛,是青州密教秘密开凿的隐形佛像,塑造的是密教的尊神毗卢遮那佛。神秘的巨佛,只有在驼山才能看清。云门山的佛窟佛龛,虽然都是正对巨佛,但由此看到的巨佛,并不是规整的佛像。青州密教把这一龛内应该塑造佛像的石壁,看作一面具有法力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修行者以“神悟”能力看到的,似乎就是一尊完美的巨佛形象了。因此,青州密教把云门山的首席佛龛,做出了这样奇特的处理,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一处,可称得上是超国宝了。

    三丰洞

    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全真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吧,这处仙洞就是张三丰当年练功清修的地方,史称“三丰洞”。明朝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记载:“张三丰,永乐间隐于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今有张仙洞。” 明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在《崂山志》中也有记载:“永乐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

    劈山

    站在此处向南望去,劈山的劈缝清晰可见。关于这道劈缝,在当地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二郎神跟众神仙打赌,说他能担着两座山追赶太阳,众神们不相信,于是他一头挑起劈山,一头挑着云门山追赶太阳。当他走到青州的地界时,挑劈山的地方豁口了,无法再挑了,于是就放在了这里,二郎神怕无法和众神仙们交待,就从扁担上拿下一个寨子,随手在地上画了一个“十”字做记号,于是在青州云门山南面有了一个十字村,还有一个寨子村。当二郎神把扁担抽出来时,云门山上便出现了云门洞,这是关于云门洞来历的又一个传说。二郎神继续往东追赶,忽然觉得鞋子里有一块小石头硌脚,就脱下鞋子来一磕,这块小石头滚落地下就形成一座小山,虽说是从鞋子里磕出来,也不能称为臭山吧?干脆,取名香山得了,这就是郑母镇香山的来历了。

    大云顶

    云门山的顶峰称为“大云顶”,当我们登天梯来到大云顶,“云门仙境”尽收眼底。此处碑文为,明朝万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滦公高第立,因明末清初战乱被损,清顺治庚子年,时任青州知府的夏一凤重建。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离云门仙境碑不远处有两个大大的脚印,这又是谁留下的呢?(相传,帝尧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晒死了草木,烤焦了庄稼,百姓们奄奄待毙。于是尧帝派天神后羿下凡,到人间救助百姓,于是后羿做了东夷族的首领。后羿剑术高明,武力强大,后羿用弓箭一连射下了九个太阳,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不料,被射下的九个太阳是天帝的儿子,天帝十分震怒,就把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都贬在人间不得上天。但他俩还想回到天界,听说西王母有不死之药,后羿便去寻找。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便把药给了他,并说:“这药吃了保你们夫妇不死,要是一人吃了还能升天成神呢。”谁想,嫦娥有了私心,就一人偷偷吃掉了,果然身轻体飘飞上了天。后羿发现后,紧紧追赶,当他追到云门山颠时,发现此处云雾缭绕,犹如天宫,可是仔细寻找却没有发现嫦娥的踪影。原来嫦娥怕众仙们耻笑,只好奔往月亮。这时后羿惊奇的发现,今天的月亮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于是后羿只好望月兴叹,顿足长啸,留下了这两个大大的脚印。)实际上,这两个脚印是碾药的工具。在离脚印不远处有一处地基,据山顶碑文记载,这里原是一处祠堂,曾住着一位在云门山清修的道人,此人医术高明,淡泊名利,医治病患,分文不取。因此,许多穷苦百姓慕名而来,请他医治。而这两个脚印就是他当年碾药的工具,前方的圆孔则为捣药之用。

    三皇殿

    建在云门山顶峰中部,供奉着华夏族的祖先—伏羲、神农、轩辕,即天皇、地皇、人皇。

    迎旭门

    意为在此可以迎接初升的太阳。

    5.jpg

    天池

    迎旭门旁边,平坦的地面上镌刻着苍劲有力的“天池”两个大字,这处题记刻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池:在古代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蓄水的池子,二是代表城池,这里“天池”则为天上的城池—天宫。

    天仙玉女祠

    是云门山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元朝,全石无梁结构,老百姓称这种建筑为无梁殿。原来此处建筑为蒙古包式,后因忽必烈崇尚道教,于是下令将此建筑改为道士帽形状,以示对道教的崇敬。天仙玉女祠是为纪念多情的七仙女而建,话说七仙女和董永自由恋爱结为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的美满生活,却因天命难违,不得不返回天庭,当她来到云门仙境时回头对她无比眷恋的人间深情地望了一眼,然后就含泪消失了。人们认为云门山是七仙女飞往天宫的地方,因此建了天仙玉女祠世代供奉多情善良的七仙女。

    《重修云门山碑记》

    采用云门山青石制作,包括碑首两字,全文554字,正楷书写,做工精细,虽久历沧桑,至今保存完好。据碑文记载,清朝康熙年间,青州知府夏一凤曾对云门山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叙述中间作者夏一凤重笔描写了云门山瑰丽的山水风景,记述了众多的文人墨客遗留的墨迹,赋予青山绿水以丰富的历史内涵。碑文的作者夏一凤,清甘肃宁远(今宁远县)人,顺治至康熙年间任青州知府,在任期间,修复富弼、欧阳修两公祠,整修云门山,对青州名胜古迹保护有重大的贡献。

    玉皇殿

    原为元朝古建筑,毁于解放战争初期,于84年重修。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在道教中,玉皇的地位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国最大的神,是众神之王。相传,他本是极其遥远年代的光严妙乐国的王子,后来舍弃了皇位,在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经历了三千二百劫,才当上了玉皇大帝。

    “万春洞”

    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开凿,内有北宋名道陈抟枕书长眠的高浮雕石像,安祥悠然,憨厚可掬。据传说也是寿的象征,吉的祥物,是与山上的大寿字一缘而来。当地老百姓有谚语:“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因此,石像已被人们摸的周身发亮了。陈抟,生活于五代末至宋代初,是继老子、张陵之后的道教至尊,当时的道教门徒都称陈抟为陈抟老祖。陈抟推崇内丹修炼能强身延年,常常一睡就是百余天,所以又被称为“睡仙”。

    陈抟睡像石雕前上方有雪蓑的《山居吟》摩崖题刻:

    夜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

    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

    诗中大意是雪蓑生活理想的写照。雪蓑一生蔑视权贵,与世无争。在他看来,不管是野宿还是洞睡,都是一样惬意。青山为床,白云作帐,天涯海角,但愿长睡不醒。尤其“莫管龙来榻下眠”一句意味深长。宋代皇帝赵匡胤有名言:“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皇帝的权势和利益不容别人侵占。雪蓑反其意而用之:我睡我的大觉,又该碍皇帝什么事情?

    陈抟洞口还有明代姜云谷的诗刻:

    君睡容我醉,我醉学君睡;

    醒者徒纷纷,未许同把臂。


    推荐资讯
    网友评价

    点评内容

    请输入留言内容!
    旅游攻略
    站点信息
    平台建站时间: 2017-08-08
    旅游资讯总计: 3574
    旅游攻略总计: 155
    商家入驻总计: 630
    推荐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