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旅游网
  • 首页
  • 旅游资讯
  • 青州文史
  • 景点
  • 美食
  • 娱乐
  • 住宿
  • 购物
  • 旅游攻略
  • 首页 > 青州满族婚礼与汉族有何不同

    青州满族婚礼与汉族有何不同

    作者: 青州旅游网
    来源: 网络转载
    已有2635人阅读
    发布日期:2019-01-03 15:22:48

      在清代,朝廷规定满汉不能通婚。北城满族由于长期居住于一城之内,在婚俗上一直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允许满汉通婚,少数汉族妇女嫁进北城,但多为给官员或有钱人家做妾,而满族妇女不外嫁。辛亥革命后情况逐渐改变,多民族融入北城,婚俗也随之吸收了汉文化,但因城内满族人居多,婚俗上至今仍有不同于汉族的特点。

      迎亲

      早年间满族女子不裹脚。六、七岁同男孩子一样,到八旗备斋学堂读书,十二岁留发。女孩儿的发式随年龄而变化,幼时梳两个抓髻儿,稍长大(十五六岁及笄之年),梳双盘蝴蝶结儿,也有梳辫子的。跟男子不同的是姑娘辫子上加一朵花,前额不剃发;男子剃前额,续辫梢儿,女子不续辫梢儿。

      青州满族男女结亲,首先要有亲友作媒。旧时八旗军队的官员和士兵待遇悬殊,副都统年薪白银1050两,岁给家属米150石;马甲(骑兵)年饷银24两,岁给家属米15石;而养育兵(预备役)只有月米4斗,无饷银。由养育兵升马甲须经过一马三箭,一马三枪的严格考试,很不容易。所以,谁家男子一旦升为马甲,上门提亲的人便蜂涌而至。

      剪窗花

      提亲的第一步是换“门户帖”和“相看”。“门户帖”上面开议婚者的旗佐、姓氏、年龄等。后来吸收了汉文化,帖子上详具男女双的方生辰八字,合到一起推断是否“相克” 或“犯相”,因此“门户帖” 也称 “龙凤帖”。

      备嫁妆

      如果男女宜婚,即由媒人带双方家长到对方看视,叫做相”。青州满族因居一个城内彼此经常见面,除极少性格腼腆、整天不出门的姑娘或男孩,多数人免去“相亲”的步骤。

      开脸

    过去,因为满汉不通婚,娶嫁双方都在本城,而且很多人家亲上加亲,在北城有句俗话,叫做“关上城门都是亲戚”。但合婚时男女双方有一个原则:嫁出去的女儿生了女儿,不能再嫁回本家。舅父的女儿可以嫁给姑的儿子;姑的女儿不能嫁给舅的儿子。这叫“骨肉不还家”。

      布新房

      另外,还有个约定成俗的规定:“同姓不嫁”。遇有同姓者,如男女双方都姓关,则要考察是否同族,同族人不能成婚。

    北城的家庭联姻虽也讲门当户对,但首选因素不是地位、金钱,而是对方的健康和智力状况,因为民多兵少,竞争相当激烈,没有好的体力和智力,就不能当兵吃粮,所以人们在择婚时就特别注意优生优育。

      梳洗

      男女双方经相看,合婚均无异议,男家长辈即携少量定礼至女家,一般为簪环首饰,荷包,如意之类,这称为“放定”。女方收纳,并亲手给对方点烟,叫“换烟礼”。以后,男方选择吉日,向女方下聘礼,汉族叫“下催妆”;青州满族叫“追捷”(满语译音)。于是,女家便将陪嫁的妆奁送到男家。双方礼品多少,根据身份、财富和个人要求而定。旗城最末一代副都统吴延年女儿出嫁时,嫁妆多到六十台,金银、珠宝、饰品、衣物、猪、羊、鹅、酒,琳琅满目,前列已出北城南门,后尾还没离都统府。

      迎亲

      听老人们说,早年在东北的婚俗,男家的聘礼中不论多少要有一对大雁,因为雁是满族崇拜的禽鸟。雄雁雌雁恩爱甚笃,永不分离,送雁象征着男女双方永远忠于爱情,这叫“奠雁礼”,是满族的古俗。

      拜天地

      入关后因为没有雁便以鹅代雁。民国以后,北城寇显庭(著名画家寇培深之父)结婚时,贴出这样一幅婚联:

      国风十五首关雎 鲁礼三千崇奠雁

      就是说:青州满族接受了齐鲁文化,但仍不忘自己民族的古俗。这证明此俗兴至清末民初。

      坐福

      我小的时候,听妈妈说她嫁出之前,曾跪在祖宗板前举行过开锁仪式。当时由木坤达(族长)亲手剪掉系在她脖上的锁子,放进火里烧掉,表示从此成为异姓家的人了。上轿前由本家嫂子给她开脸、梳盘头、戴钿子、蒙红头纱。娶亲时为红、绿轿各一顶,“三吹三打”之后,我舅爷爷把她抱到轿上。我爸坐绿轿,我妈坐红轿。花轿由乐队仪仗引导,兄嫂和伴娘护送,沿途遇见庙或井,要用红毡遮挡轿门,说这是为避煞神。

      出嫁

      另外有的人家,取亲时男的骑马,只派一顶彩轿去娶新娘的。迎亲时由一童子压轿,后边跟一辆马车,里面坐迎亲太太和伴娘。我六岁那年,大姨家的表哥娶亲,这个时期已不兴骑马,娶亲只用一顶花轿和马车;新郎在家等候,去时让我给新娘压轿。路上,我憋在轿子里,听外面锣鼓喧天,想伸头看看热闹,可大人不准我掀轿帘儿,直到新娘上轿我爬上大车,才自由自在地看那些热闹景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轿至家门口,新娘不下轿。迎亲和送亲双方的主持人在门里门外,一问一答,互相对话。

      门里问:“你们想要什么?”

      门外答:“要《喜声歌》!”

      ——《喜声歌》是满族民间乐曲。乐队奏毕,门里又问:

      “还要什么?”

      门外答:“要《得胜令》!”

      ——《得胜令》是军队打仗胜利归来演奏的乐曲。乐队奏毕,新娘还不下轿!门里又问:

      “还想要什么?”

      “葱花儿炒豆腐!”

      “葱花炒豆腐”的含意,是取“葱”和“腐”字的谐音,葱意为“聪明”,豆腐谐音为“得福”。这也是一种喜庆时的调侃、戏谑,表现出满族人性格的诙谐和幽默,逗得在场人哈哈大笑!

      射三箭

      新娘下轿前院子里早铺好了红毡,新娘下轿,脚不能沾地,必须踩着红毡直到进入洞房。早年间,新娘从下轿到拜天地,还有“射三箭”“插腰刀”“迈火盆”和“跨马鞍子”。

      首先,迎亲司仪向新郎递过弓箭,新郎向轿门方向连射三箭;新娘进门时门后站一挎腰刀的彪形大汉,钢刀出鞘手握刀柄,俟新娘迈进门坎,“咔嚓”将刀插入鞘内。以上两种说法:一为辟邪,去掉新娘带的“红煞”;一为满族尚武,精于骑射,新郎向新娘炫耀武功,试试新娘的胆量。接着是“迈火盆”——红毡上摆一盆炭火,新娘走近时有人往火盆里泼盅酒,火腾地着起来,让新娘迈过去;然后,再迈红毡上摆的马鞍子,这意味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迈火盆

      男女拜天地,满族也称拜北斗,这是一种萨满遗风。仪式在院中新搭的彩棚内进行。彩棚用席子搭成,四角飞檐挂四个宫灯,所有柱子和栏杆都用彩绸包裹。棚内挂满喜联喜幛;桌上有蜡台、供果,悬福、禄、寿三星画像;在一盛粮食用的斗或升内,插三支戟,取谐音“陡升三级”(戟)。此俗在满族的东北老家与平民中很少见,在北城显然带有驻防官兵,追求立功晋级之意。

      新郎新娘走进彩棚,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婚俗与汉族不同的是要用满语唱《喜歌》,一领众合,歌词大意是为新婚夫妻祝福。以上婚俗至清末已不多见。

      新人入洞房后要“坐福”。过去在关外叫“坐帐”,即另搭一帐蓬,新娘抱宝瓶入帐,新郎绕帐蓬传三圈,问“留不留?”女答“留!”新郎进帐喝交怀酒,夫妻同坐。青州满族将此俗演变为新娘入洞房坐于炕上,新郎给新娘揭蒙头,送亲太太(伴娘)给新娘梳两把头;新娘给新郎插官花,而后男女用一根红线相连的两个盅喝交杯酒,吃 “子孙饽饽”(即形状小巧包了糖的甜水饺)。

      喝交杯酒

      此时,本族一老者,端肉饭至门外祖宗杆子(索伧杆子)前祈祷,将肉饭掷于屋顶高处饲鸦鹊。满语称“阿察布密”,意即合卺。

      行完合卺礼,新娘下炕认大小,一一同全家见面,新娘给公婆和长辈行礼,给各自携带的的烟袋装烟、点烟;长辈给新娘赠红包;对于晚辈则由新娘赠送红包。

      青州满族居于同一城内,新娘多数当天回门,但不在娘家过夜。如次日回门,结婚这天新娘不吃婆家的饭,由娘家送饭。

      回门之后要紧的是祭祖。事先备好供果、祭品、香烛、纸钱,新郎新娘由父母带领,乘轿车到坟地烧香拜祖。北城各旗人家的坟地在城外,沿途便引来许多人看新媳妇儿,别有一番热闹景像。

      新婚度过密月,娘家派车接姑娘回家“住对月”,丈夫不能同去。新媳妇儿在娘家住完对月,要带回亲手给丈夫、婆婆做的荷包、鞋袜。满族姑娘心灵手巧,针线讲究扎、拉、盘、挂、锁等。为表现技艺精湛,此时要大显身手,绣制的荷包,鞋袜刻意求新,多姿多彩。有的人还把这些制品保存下来,做为终生的纪念。

    推荐资讯
    网友评价

    点评内容

    请输入留言内容!
    旅游攻略
    站点信息
    平台建站时间: 2017-08-08
    旅游资讯总计: 3574
    旅游攻略总计: 155
    商家入驻总计: 630
    推荐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