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偶园街上的古槐和范仲淹有什么关系?
偶园街上的古槐和范仲淹有什么关系?
偶园街和东门大街的交汇处,有棵千年古槐,干高10米,树围5米,冠径10米多,两股苍劲的枝犹如鹿角斜插苍穹,主干与股枝交汇处,枝叶密匝,葱郁繁茂,透着旺盛的生机。这是一棵神奇的古槐,它的由来还要从名臣范仲淹说起——
城内有户人家,户主叫丁巳,始祖是姜子牙的季子吕伋,吕伋是周室重臣,因功勋卓著,被周康王赐姓为丁。宋朝庆历年间,黄河决口,为避黄患,丁巳携眷从祖籍济阳逃难到青州。因“黄河不淹青州”,难民蜂拥而至,城内人满为患,难寻立足之地。丁巳发现东门大街与偶园街的交汇处有块空地,欲在此定居。好心的人告诉他,此处风水不好,东门大街像一支利剑穿心,有好几代住户都家破人亡了。丁巳虽信其言,但身无分文,只好搭盖了几间草房将就度日。谁知几年下来,老伴和四个儿子相继去世,只剩下他和小儿子丁乙相依为命。屋漏偏逢连阴雨,一贫如洗的丁巳又患了红眼病,害得几乎要失明。七岁的丁乙孝顺懂事,端了黑碗到城西为父亲领药。回家路上,一个双腿瘫痪的老头儿,眼肿得像烂桃,在路边呻吟。丁乙看他可怜,毫不犹豫地把药送给老头儿喝了,又返回城外取药。第二次回家时,恰又遇见一个腆着肚子的孕妇躺在桥旁,像是要分娩的样子,一个四五岁的女孩趴在孕妇身上啼哭,说她母女都害了红眼病,想去领药不料母亲昏迷了。丁乙没有迟疑,把药给她母女喝了,又送她母女回家。几经折腾天已经黑了,当他再次出城时城门关了。丁乙惦记着病中的父亲,忿然去了府衙,质问官家为什么大灾当前还按部就班地关城门。范仲淹觉得孩子的话有理,遂令打开城门彻夜为百姓们供药。他很看重这个既机灵又尽孝重义的孩子,问了孩子的姓名,亲自取了药帮孩子送回家。瘟疫过后,范仲淹感念槐树(太岁的化身),在城外井泉旁亲手栽下四棵槐树。现存的两棵依然挺立在范公亭院内,与楸树为伍,被后人称为“唐楸宋槐”。当时的百姓们,见官家植槐防灾,都纷纷效仿,在家门口栽槐树。范仲淹巡城,发现丁乙门前空阔反而没有栽槐树。原来家家争着栽槐,槐苗昂贵如金,丁家一贫如洗,买不起树苗。范仲淹为表彰丁乙的孝义,令人挪了两棵茁壮的幼槐,亲手栽到了丁家院门左右。历经千载,其中一棵仍旧傲然屹立,这就是偶园街古槐的来历。
丁家父子感念范知府的恩德,悉心呵护幼槐,十几年的工夫,槐树长得水桶般粗。丁乙也长成一表人才,到了婚配的年龄。可惜丁家贫寒,无力央人说媒。霜降过后,一夜寒风,落尽了树叶。丁乙向来勤快,每天总是早起洒扫庭除。这天打开院门,发现地上厚厚一层黄乎乎的槐叶。他一帚一帚地打扫干净,又一筐一筐地把树叶背回家里,准备晒干了当柴烧。谁知次日晨起,发现堆在院子里的槐叶变成了黄澄澄的铜钱。他以为看花了眼,抑或是在梦中,慌忙呼唤父亲。父亲看了,也惊得张口结舌。儿子问父亲咋办?父亲说,这是上天眷顾咱们。不过易财不发家,咱得和穷人们共享,这钱一半分给街坊,一半留下盖新房娶媳妇。父子二人立说立行,父亲张罗着盖了一套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儿子则访贫问苦,把钱送给最需要的人家。双腿残疾的老头儿多次受到丁家的照顾,为感其恩主动为媒,把远亲表侄女说给了丁乙。丁乙的媳妇不是别人,就是闹红眼病时趴在孕妇身上的小女孩,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姑娘姓壬,丁壬合化为木,夫妻和睦恩爱,如鱼得水,一连生了七个儿子两个姑娘。自打范仲淹离任后,人们的感恩心渐渐淡了,门前的槐树也居多枯死了,待发现丁家人财两旺,才又崇起槐树来,于是又纷纷在门前栽槐,这就是地方俗语“门前栽棵槐,财宝自己来”的起因。
七十年后,丁家子孙满堂,繁衍成了旺族,门户占了半条偶园街。年逾八旬的丁乙,身矍神铄,忙时照看子孙,闲时弈棋槐下,颐养天年。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青面绿发的老者告诉他,天明后会有一群恶狼从北方窜来,扑进城里吃人。他被噩梦惊醒,联想到范仲淹做的梦,估计是槐神托梦。靖康年间,时局动荡,金兵屡屡进犯,北宋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丁乙担心金兵侵扰,就亲自去府衙禀告,要求关闭城门。知府胡图笑他无事生非,仅凭一个梦就大惊小怪,把他轰了出来。丁乙不甘心,带了子孙众人,说服了守门兵卒,关闭了城门。刚把四个城门关好,就见金兵从西北方向袭来,很快包围了南阳城。胡知府急忙遣兵调将,登上城墙迎敌。金兵发现青州城戒备森严,咋呼了一阵子,无奈地退走了。自此,人们更视丁家门前槐树为神槐。
丁乙去世后,他的儿子丁酉,秉承祖训,视槐为神,悉心管护。金熙宗元年午月望日,丁酉夜起小解,听到院门外有哓哓微声,把着门缝一看,只见明亮的月光下,数百只黄鼬坐在地上,前肢拱握,朝着槐树膜拜。丁酉不敢惊动它们,悄悄回到房里。待天明看时,一点痕迹也没有。他预感到有事要发生,果然早饭后,枝繁叶茂的槐树无风自曳,槐叶纷纷坠落。丁酉恐慌不已,率家人跪在树前祷告。左邻右舍也随在后面跪拜,过路的人围了一圈看热闹,人越聚越多。突然,天摇地晃,墙倒屋塌,发生了罕见的地震。街上的人们虽然被晃得东倒西歪,但不致死亡,而躲在家里的人伤亡无数。自此,连官家也相信丁家的槐树有灵气,许多庆典常在槐下路口举行。黎民百姓更不用说,求子的,祛病的,防灾的,祈福的,无不求助于神槐。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丁家的人审时度势,居多外迁,或去京都谋官,或奔湖广置业,或赴东瀛求学,或下南洋经商,只有长支嫡孙丁起留守故居。丁起饱读诗书,十分关心国事。民国二十六年秋,丁起拆阅在外兄弟的书信,得知日寇攻占了华北,国军节节败退,青州危亡在即。他忧心忡忡,午间小憩,沉入了梦乡,一位青面绿发的老者对他说:国家大难将至,百姓在劫难逃,劝他进山避难。他醒后,联想到祖上和范仲淹都曾梦见过青面绿发的老者,估计是神槐显灵,于是与家人商量,决计自己和两个儿子参加抗日队伍,父亲带领妇幼进山避难。这年冬天,日寇攻占县城,炮火将丁家宅院化为灰烬,宅前繁茂了千年的两棵槐树,一死一枯……
来源:今日青州

上一篇:
青州历史的天主教堂
下一篇:
发生在青州的红袄军抗金故事
推荐资讯
网友评价
点评内容
请输入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