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故事 | 范仲淹与青州的缘分~
讲故事 | 范仲淹与青州的缘分~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晚年曾任青州知州兼京东路安抚使。他在青州任职的时间仅不到两年,但在历任青州地方官中,知名度最高。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准则,实实在在地为青州黎民办实事、办好事。
范仲淹祖籍在原苏州吴县,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随母改嫁到淄州,寄居长山醴泉寺读书。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他刻苦学习,26岁考中进士。其间,他体察民间疾苦,救济灾民,还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庆历三年(1043年),55岁的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与富弼、韩琦一起主持朝政。范仲淹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推行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裁减冗员,整顿朝纲。可是,新政触犯了官僚阶层的利益,很快就失败了。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被逐出朝廷,贬到青州等地为地方官。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虽然已是迟暮之年,但他不顾年老体弱,带病处理繁杂的公务。他还经常微服到黎民百姓中去,察访体恤民情。范仲淹上任之初,青州“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需救济”。河北闹水灾,大批灾民滞留青州,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可是按照朝廷的规定,青州百姓的皇粮要跑到博州(今聊城)去交纳。青州粮价昂贵,再加之路途遥远,黄河阻拦,百姓叫苦连天。范仲淹经过调查,知道博州的粮价比青州便宜许多,于是改变以往的做法,让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粮价交钱给官府,以款代粮,然后派人去博州就地购粮,这样很快就完成了预定的皇粮任务。范仲淹还令人把购粮剩余的钱款退还给百姓,得到了大家一致赞扬。
范仲淹知青州时,当地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多年,难以治愈。范仲淹亲自搜集民间验方,和中医先生们细心研究,利用清澈的阳河泉水调制,合药制成青州白丸,为不少人治好了红眼病。为此,范仲淹把调制药丸的清泉命名为醴泉,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来,人们为感念范仲淹,就把亭子叫作“范公井亭”。后人在此建三贤祠,祭祀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三位名臣。
皇祐四年(1052年),64岁的范仲淹被调往颖州(今安徽阜阳)任职。在青州任职期间,因操劳过度,加之气候严寒,他的身体状况很差。但接到朝廷任命后,他坚持带疾上任。从青州到颖州路途千余里。范仲淹走到徐州,便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包括西夏等地的各少数民族在内的老百姓,都成群结队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根据他的遗愿,遗体没有运回原籍苏州,而是埋在了他母亲长眠的地方——洛阳南郊万安山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青州_青州旅游网_青州旅游攻略_青州酒店_青州美食_青州景点_青州古城】
www.gujiuzhou.com

点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