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旅游网
  • 首页
  • 旅游资讯
  • 青州文史
  • 景点
  • 美食
  • 娱乐
  • 住宿
  • 购物
  • 旅游攻略
  • 首页 > 青州满族的“马灯”记忆

    青州满族的“马灯”记忆

    作者: 青州旅游网
    来源: 网络转载
    已有3140人阅读
    发布日期:2019-06-24 10:54:30

    马灯是满族同胞的古老传统舞蹈,它是盛开在众多民间艺术奇葩中别具一格的一朵。

    马灯舞蹈,源远流长。它兴起于700年前的金朝,金人善骑马作战,他们把实战中的骑兵战阵演化为一种民间舞蹈,后来逐渐成为人们观赏的一种表演艺术——“马灯”。马灯表演时,在扎制的马体道具上前后挂有灯,故称马灯。原先是住在长白山一带的满人所表演。清兵入关后,带入关里,在北京、通州一带演出。清雍正九年,一品官田文镜向雍正皇帝建议设立青州旗城,1732年青州旗城(北城)落成,进驻了八旗满兵,遂将他们的马灯表演艺术带入了青州。旗兵及其眷属每年春节都有演出。

    临朐县龙岗乡张家辛兴村,有个商贩名叫张士德,做贸易,经常出入北城,结识了八旗都统,二人成为至交。一次被邀观赏马灯演出,张士德对马灯大感兴趣,请求都统把马灯表演艺术传授给他。都统欣然应允,指定师傅亲自去张兴村讲解传授,还赠送了一百单八阵的马灯阵谱,后因战乱阵谱本丢失。满族人的马灯表演艺术传进了张家辛兴村,距今已300年。阵谱本虽已丢失,主要阵法却已印在历代马灯传承人的心里。张兴马灯年年在春节之际进行表演,并且经张氏先人不断改革创新,马灯表演艺术愈臻完善。

    旗人因习武、练兵、备战、戍边------诸多原因,马灯失传了,张兴马灯却代代表演,保留下来。后来,北城旗人要看马灯,只能发请柬邀请张兴马灯赴青州演出,青州知府和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后人也来邀请张兴马灯赴青州做专场演出,并赠送两个宫廷红纱灯笼,上书:“吉星高照,阁老府赠”。张兴马灯,名声远播。西起青州,东至昌乐,北至寿光,南到临朐县城,张兴马灯多次到各地演出,方圆百里,家喻户晓。

    马灯艺术,雅俗共赏,备受人们喜爱。诸如扮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滑稽丑角等,表现忠奸善恶的各种人物,引趣逗乐;观赏千变万化的“阵法”。如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楚汉之争的“十面埋伏阵”,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八阵图”,关羽在华容道用过的“一字长蛇阵”,穆桂英所破的“天门阵”以及“四门斗底阵”,“十面埋伏阵”,“十字梅花阵”等。

    马灯看阵法,阵法看变化。从一种阵法变化为另一种阵法;有些特别复杂的阵法,要分若干次变化才能布成。阵法之变,犹如两军对决,开始缓慢,随着阵法的变化,在打击乐的指挥下,节奏渐次加快。待阵法布成,短兵相接,白刃相加,风起雷动,惊心动魄。

    满族先人传授给张兴马灯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序。出场前先定好“场口”,这是击打乐器的地方。依据下场人数、场地大小,定好“高照”,亦称“阵门”。“高照”就是两人各撑一大红纱灯笼,相距4米,站立于场口对面,定好场地的大小,这是跑马灯的坐标。

    一、出场:马灯出场,甲、乙两队红白战马代表对立两方,快速从阵门冲出,至场口,分别左右转弯,绕场半圈,面对面站立。

    甲方喊;“请问你是那个山头大王,快快报上名来?”

    乙方答;“我是某某大将,前来捉拿你这贼寇!”“杀!”“杀!”两队战马面对对方相互穿插过去,再返回。往返两次,然后从场口方向冲出“阵门”。甲,乙双方喊话内容,可以根据古代战争故事随场更改。此情此景,能把观众引入古代两军对阵、刀光剑影的战场,感受杀声震天,雄壮威武的气氛。这是马灯所保留的金人战马作战的独到艺术特色,是古代战阵演化成为文化活动的最真实的见证。

    二、布阵:首先定好阵法方位,不论场地或圆或方,锣鼓打击乐队在场地北边正中,领阵人就靠坐标准确布阵。布阵,分单布阵和双布阵两种方法。下场人少,可一人领阵为单布阵,若下场人多,可分为甲、乙两队,可由二人领阵,分别各领一队,领阵人各执一面小型三角令旗,进场时先走圆圈,甲、乙两队的首尾相衔接,当两队的领阵人走在相对的位置时,互举旗示意,分别开始布阵,各占场地的一半,此时为第一步骤。当各自的阵布到一定程度时,两领阵人,再举旗示意,这时阵的变化,不受半边场地的限制,相互穿插到对方场地,这个穿插必须两队同步进行。这时两队好像为一阵,实际两队仍各自为政。这为第二步骤。当这一步骤布好以后,两领阵人可以退出阵外,登上高处,居高临下观看阵布的如何,这是第三步骤。布阵完成。

    三、挖场:挖场是一次演阵的结束。即定的阵法布完以后,当行阵速度打击乐器达到高潮时,号角齐鸣。甲、乙两队演员分别跑到场口前,站立休息,另有小戏、杂耍等节目,安排在此时演出。以填充这段休息时间。

    四、下马:下马是两队演员中一对或数对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子,前走数步,后退数步。以击锣为号,出列到各自的半边场地,慢步跑圆圈,休息等候,以备下次布阵。

    五、撤场:撤场就是演出结束,撤离场地。撤场不是随便散场,场口先有一人高喊:“战斗结束,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营!”喊腔犹如京剧中的台词。之后,布“一字长蛇阵”,此阵为撤场的专用阵法。直到最后剩下二三人还在“转花”,待得观众醒觉,众声轰然,余兴未尽,回味悠长。

    解放前,虽兵荒马乱,张兴人仍能乱中求乐,每年春节,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演出,直到解放初期。后因种种原因,停演了近40年。

    2001年冬,张兴村部分老年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马年(2002年),自发组织起来,决心将中断了半个世纪的马灯表演艺术重新发掘出来。

    消息一传出,全村很快掀起了排练的热潮,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十几岁的儿童,纷纷踊跃报名参加排练。73岁高龄的张永秀,扮演神仙张天师,儿媳演村姑,孙女演格格,他们各显其能,各表其彩。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张宏亭夫妇俩人都是“马灯谜”,他扮演的媒婆,,一招一式,让人叫绝;他的老伴也是位好演员。夫妻二人都想去县城里参加元宵节大汇演,但家中有大棚养鸡场,离不开人,怎么办呢?于是两口子想出了个“妙法”,来个“剪子,包袱,锤”——赢了的参加演出,输了的在家“留守”。结果,两次都是丈夫输了。然而,他不甘心留在家里,马灯去县城演出那天,他偷偷叫来亲戚值夜班,自己则跟着去了县城,好好过了一把演马灯的瘾。

    几年来,张兴村民克服种种困难,把马灯艺术推上高潮。没有钱,老人们带头捐款,没有道具,自己扎制。老一代下去了,又把张兴马灯的传承人交给了年轻人。

    几年来张兴马灯在邻近几个乡镇,数十个村庄演出数十场,每年应邀参加县城举办的元宵节文艺大汇演。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2005年,我写了一封信给北城满族社区伊国华书记,阐述了张兴马灯的来历,表达了张兴马灯演员要为北城满族父老感恩献艺,以报答满族先人传授马灯艺术之功德。伊书记十分高兴,欣然同意。是年元宵节,青州市北城社区下了邀请函,邀请“张兴马灯”代表北城社区参加青州市元宵节文艺大汇演。

    时隔百年,张兴马灯再次“回娘家”演出,演员们激动万分,百感交集,,倍感欣慰。张兴人沿着先人的足迹,踏上了满人先师的故土,把马灯艺术再次奉献给满族同胞及全体青州人民。

    马灯演出从驼山路大转盘出发,到青州南门结束,所到之处无不喝彩声一片。电视台的及个人的录像机十几部,穿梭在演出队伍中间,录制他们认为最美的,最靓丽的镜头。观众们为了先睹为快,探着身子,竟把演出的道路堵住了,警察们忙得满头大汗,才把演出的场地打开。

    “张兴马灯”受到了青州人民的高度赞扬。北城社区为此赞助张兴马灯3000元,以示对马灯艺术的支持,此后马灯的服装道具焕然一新。

    2003年、2010年、2015年临朐县电视台“骈邑采风”和“发现临朐”节目组,对张兴马灯做过三次专题采访,并多次播放,专题报道。

    马灯表演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演出时不受人数的限制,它是一个大型的民间舞蹈。人们总结为:马等艺术,老少皆宜,娱乐心身,强身健体。所以300年来,盛传不衰。

    此外,马灯艺术取材的多样化以及演员表演的多样化,也是它深受人们欢迎的原因。马灯表演的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及当地风俗。不管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还是滑稽丑角,均可粉墨登场。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体型、爱好、特长,自己定下扮演的角色,使表演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形形色色的丑角是马灯表演中的一大亮点,让人大笑,让人捧腹。马灯表演,像一个盛开的百花园,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妩媚动人。

    经过几百年的沿袭,改革创新,把古代战马作战的阵法演化为群众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这是马灯所独有的特色。群众总结为:马灯表演,源远流长,中华独有,雅俗共赏。

    2005年,我写了《张兴马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县文化部门几经考察,在龙山产业园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十年磨一剑”,终于在2015年新春佳节之际,张兴马灯荣列“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功绩首先归功于青州北城满族同胞先人,归功于历代传承弘扬马灯表演艺术的张兴人。

    张兴村民不忘北城满族先人的传授之恩,希望把马灯表演艺术,再次奉献给北城满族同胞,奉献给青州人民。

    推荐资讯
    网友评价

    点评内容

    请输入留言内容!
    旅游攻略
    站点信息
    平台建站时间: 2017-08-08
    旅游资讯总计: 3574
    旅游攻略总计: 155
    商家入驻总计: 630
    推荐景点